根据绍兴晚报的报道:
两艘船、十二个蚌壳……踏着音乐的节奏,一张一合、一上一下,两位渔夫用道具渔网模仿着撒网的动作……作为第七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唯一的传统舞蹈类项目,小越蚌舞是上虞独具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载体。相传,小越蚌舞是模仿河蚌“开、合、走、跑”和育珠等动作编成的舞曲,风格几经转换。如今的上虞区小越街道新宅村,仍保留着这样一支蚌舞表演队。
A一个传奇故事·庙会文化巧延伸
小越蚌舞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从其传说历史来看,至少可追溯至宋朝。
相传吴越王钱鏐在小越后山斩蛇为民除害,后将小女潼梓公主下嫁于此,故称小越。
吴越公主潼梓住在小越湖北面的伏龙山脚下,那是个农业、渔业人口杂居的村庄。
古时上虞历代水灾频繁,小越是个低洼的水网地区,屡遭塌塘。受江水、海潮冲击,数千亩的小越湖经常盈溢,沿湖百姓苦不堪言。据说有一年发大水,粮食作物足足被浸了10多天,水稻颗粒无收,渔民捕不到鱼。沿湖居民只好上山挖野菜、掏柴根、剥树皮充饥。
吴越公主家是大户人家,面对嗷嗷叫饿的灾民,便开仓熬粥赈民。这样持续10多天,公主家粮仓也渐空,难以承受。
相传,一天夜里,吴越公主梦见有一个名叫江生的青年渔民带领灾民去湖里捞河蚌,可解决生存危机。后来,人们真的到湖里去捞河蚌,发现大的河蚌内有珍珠,蚌肉可吃,珍珠可换银两,大家因此度过了饥荒。之后,村民就将养蚌育珠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方法传承下来。
为此,后人每年都要举行庙会迎神。各村每逢庙会,都会有族长牵头,各家各户出钱,富裕人家多出些,请竹匠编扎成许多蚌壳,绷上花布,然后让村里的姑娘穿着花衣裳,跳起河蚌舞,参加迎神的行列。
小越蚌舞主要在小越地区盛行,并流传至上虞全境20个乡镇(街道),辐射至周边如余姚、慈溪、嵊州等地。
上虞历来庙会盛行,且迎会往往与周边联动。“东关十里逐笙歌,百戏鱼龙烛队多。照出隔江明月好,估灯千百下曹娥。”这是对旧时娥江两岸庙会盛况的描述,而小越蚌舞则是庙会踩街巡游的保留节目,广受欢迎。
B 一次创新“加戏”·再现水乡祈福习俗
随着时代的变迁,蚌舞表演的形式不断创新。原本没有配乐,只有简单的“开、合、走、跑”等游演动作,近年来编配了节奏欢快的吹打乐,舞蹈动作也更加多样化,显得起伏明显、分合有致、急缓相间。
上虞区小越街道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曹栋姣介绍说,以前的蚌舞多为庙会当中的广场游演形式,慢慢演化成为现在的舞台表演形式,前两年小越新宅村蚌舞队还参加了“绍兴村晚”,上了浙江卫视。
“为了舞台演出,我们对原有的节目进行了后期加工,通过增加队员,改进动作,使得整个作品更具生活气息,进一步彰显舞台表现力。”曹栋姣告诉记者,如今小越街道新宅村有一支专门的蚌舞表演队,队员由村里的妇女组成,由于队员们白天要忙工作、照顾家人,所以蚌舞队的排练时间大都在晚上,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逐一分解后,让队员们模仿练习。
为了把节目排好,队员们还专门建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