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具元素教学秉承着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不可否认,它的应用具有很强的优越性,正如当代西方科学中的“拆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研究“零件”是快速认识本体的捷径。筷子舞舞具教学的训练模式,可分三步。首先,引领学生认识筷子舞,初步感受筷子与身体间的动态特征,使学生能将基本动律与筷子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际上,筷子舞看似是一种将技术训练行于表面的表现形式,其实更多是文化自觉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与表演的集中体现,所以,了解、认识筷子舞和民族文化是第一步,在文化渗透中训练学生拿、握筷子,也是为接下来的训练和表演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学习和分析舞具元素动作。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单一的元素动作,教师主要通过言传身授的教学方法,以此种方式使学生对动作产生直观且全面的了解,之后将单一击打、撩打、绕打等元素动作详细讲解,包括手腕的力度掌握、筷子敲击的轻重以及与基本动律如何配合、与身体的哪些部位击打等,使学生在训练中渐渐掌握动作要领,循序渐进的渗入教学内容。
因为是舞具教学,所以学生在起初练习时会感觉些许吃力,尤其是肩部和腰部的配合比较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可先徒手练习,再加入道具,以叠加训练的方式训练会掌握的更快速和准确。最后,通过筷子舞技法和表演训练完成教学。学生在已经掌握舞具元素动作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短句、舞段或者组合的完整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学生自己可以通过动作的衔接转换、队形的流动变化以及情感的内在表现等方面逐步加深对舞具元素的理解和分析,由此促进学生完成筷子舞的表演技术和学习效率。
筷子舞可谓是蒙古族舞蹈教学的延伸,使得筷子成为蒙古族舞蹈的一枚符号,通过筷子丰富的元素,构成多元的身体语言。所以,在未来的民间舞教学中,筷子舞的元素教学必不可少,只有真正将筷子舞的击打准确性、动作规范性、风格韵律等掌握到身上,才能使蒙古族舞蹈继续向前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