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歌舞盛行,剑舞从佩戴转变为一种舞台表演形式,剑舞成为宫廷舞蹈表演中的一类。其中在唐代最为盛行的是公孙大娘的一种剑舞表演。这时的剑舞已经脱离的武术以舞蹈的表演形式登上表演舞台,可以说是行走在锋芒之上的优雅。
宋元后剑舞在宫廷舞台上销声匿迹,与唐朝时期的剑舞完全不同。明清时期,百戏出现,戏曲中的剑舞出现,为剑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道具剑舞当时在戏曲舞蹈中起着重要组成部分。
可能会有人熟悉双剑舞,京剧大师梅兰芳编创的《霸王别姬》借鉴武术中的太极剑创作了双剑舞,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
一、剑舞在传统文化中表达的含义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比较强大的一个朝代,唐代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剑舞的迅猛发展。剑器舞是从民间的武术发展来的,这种舞蹈的舞姿非常雄健英武。
剑舞是民间强身健体的重要的运动形式,也是民间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是健舞的典型舞种。江湖侠义的独有气质只有通过剑这一特殊道具来表现。随身佩戴的宝剑,不仅美观而且被大众视为智慧,内涵,身份的象征。
古代铸造剑难度很大只有有权势和地位的人才能随身佩戴宝剑。李白,杜甫等诗人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剑,后云游四海的时候随身都携带着。李白十五岁学习峨眉剑,杜甫十二岁就开始携带剑云游四海。
这些都可以看出剑在古代文人雅士心中的地位。剑的前身是剑术,剑术在道家心目中有重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的文化底蕴很深。道教在古代用剑来做法事。祈求世间万物平安,庄家丰收。
剑器本身就有灵性的。道教的道士通过剑与天地和神灵沟通,是做法用的的法器。道士们在做法事时,在剑的周围念咒起舞作法,道教的这种仗剑起舞,也属于剑舞的一种,是巫术舞的一种。
现如今我们在编排剑舞节目时就可以采用剑舞表现道教文化中的法式。中国古典舞剑舞不仅只是走马观花的技术表演,它还表达人物的情感。
二、唐代剑舞的服饰、场所、曲目
对于剑舞服饰的记载,在出土的文物上可以看出,女子身穿戎装执剑而舞。这种服饰华美、独特,引领了当时时装的潮流,得到了广大女性的喜爱。金堂出土的剑舞画像砖图像上,上面刻画了一个帅气英姿的女舞伎。
她双髻挽起,穿着紧身的舞蹈衣服,不是唐朝宽大的唐服,腰带扎的很紧,挥舞双剑,造型飒爽,是一幅较为不常见的舞蹈图像。在唐代丰富多彩的乐舞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燕乐。
燕乐是唐代宫廷中用来宴请宾客、祭祀祖先大型重要的活动而编排的舞蹈形式。作为喜爱这种乐舞的唐玄宗专门为自己在宫廷中设立了乐舞机构—梨园。剑舞在宫廷的发展,使剑舞表演在全国形成了一种时尚,也极大地推动了剑舞在民间的发展。
梨园这样的乐舞机构虽然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客观上把众多的高水平艺人集中在一起,并进行训练、创作和表演。在中国很多节日的民间表演中都有剑舞的存在。
隋唐时期,每当传统节日元宵节到来,各个城市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庆祝活动。这时男女老少都涌上街头,人们载歌载舞,并且有盛大的演出,据史料一记载,表演能有数十里之长人数达几万。
唐玄宗时期该活动极其盛大,各个城市都有给宫廷奉上的乐舞节目,其中就有剑舞表演。与此同时,在民间的一些庙会的活动中,都有剑舞的表演。在大唐盛世的环境下,剑舞产生众多的著名舞蹈,如《西河剑器》、《剑器浑脱》、《邻里曲》等等,并盛极一时。
这里面的《剑器浑脱》就是由唐代著名的公孙大娘演绎的。她能歌善舞,特别是剑舞表演,她的表演技术相当高超。据记载,她边舞剑边将剑抛向空中,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现出白光,手中的剑鞘迎上,剑分毫不差的进入剑鞘。
公孙大娘的剑舞水平令诗杜甫看后赞叹不已,相隔五十年后,再次看到她弟子的剑舞,感慨万千,并写下著名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三、剑舞表达的是唐代诗人与社会之间微妙的舞蹈美学
唐代是诗的国度,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顶峰,记录描述舞蹈的诗歌和诗人有很多,通过观照这些舞蹈诗歌以探寻唐代舞蹈的美学价值便具有客观的基础。对于传统的文人墨客而言,剑不仅是防身的重要武器也是君子的象征器具。
唐朝很多文人雅士不仅仅在文学领域有很高的造诣,而且更多的还是仗义行侠的豪爽人士。李白不仅仅是能吟诵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儒生,还是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的剑侠。
公孙大娘的舞剑的形态进行描述,矫健的身影和雷厉风行的姿态让观者如痴如醉。诗人用雷霆、江海以及天地山河来形容舞者的舞姿和姿态,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剑器舞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对舞蹈器具剑的运用,通过肢体动作与剑的英气的结合表现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故此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在影视题材中每当主人在宾客酒宴中剑舞是一个固定的表演环节。
唐诗与舞蹈的结合将诗歌的灵性和舞蹈的热情结合起来,唐诗中的舞蹈美学价值与单纯的舞蹈美学价值相比,因为有了诗歌作依托前者更加富有内涵,唐诗对舞蹈的审美性描写也对社会生活、舞蹈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娱乐休闲、思想理念和乐舞的发展方面。
唐代的诗人都十分随性洒脱,创作的诗配以舞蹈真是又一番韵味,美轮美奂。诗歌是唐代的一个象征,也记载了这个朝代的兴盛与衰落。唐诗和舞蹈结合,载录了舞蹈的风神和舞蹈的美学价值,舞蹈在时间上的发展与诗作的纵向发展相结合,对舞蹈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在岑参的边塞诗中,战争场景活灵活现,军旅生活栩栩如生,他的《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铤歌》中就对舞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唐朝诗人对舞蹈的描述,也经历了从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