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第一锦鸡舞东方的苗族迪斯科热

芦笙舞(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其中尤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

芦笙舞在贵州省其分布范围广,并且种类繁多。包括在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的锦鸡舞、鼓龙鼓虎一长衫龙、滚山珠,台江县的反排苗族木鼓舞等。

锦鸡舞,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黔东南丹寨县排调镇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旮弄支系中穿锦鸡服饰的锦鸡苗族,锦鸡舞来自锦鸡苗族。锦鸡舞,有天下第一锦鸡舞之称。苗族同胞在每年的盛大节日里举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动,敲击铜鼓,欢跳锦鸡舞,放牯子牛斗角,以纪念先祖和感恩锦鸡。

反排苗族木鼓舞,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较大。欢快而极具特色的《反排木鼓舞》,突出了台江苗民们爽朗豁达的气质和以全身心投入歌舞的情趣。曾有一位日本朋友在观看舞蹈后,竟把它称作是东方的苗族迪斯科。

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

芦笙演奏与舞蹈的形式可分为笙伴舞、笙领舞与笙自舞等。前两者吹笙人可以是七、九、十一或更多人。吹笙伴舞及吹笙者不舞或在场中小舞,周围男女群众、层层环绕舞蹈。吹笙领舞及吹笙者在前头边吹边舞,男女群体随队伍绕圈踏声舞蹈,场面尉为壮观。笙者舞指小集体、双个或单人吹笙者用小芦笙表演,亦吹亦舞、舞蹈动作高难,配合默契。

芦笙舞蹈动作可概括为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骤,或轻松明快、活跃敏捷都因场所与适用的不同而有异。芦笙曲与芦笙舞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各种文化形态。

好啦,舞蹈就介绍到这了~~昨日已立秋,贵阳不再是炎热的夏天,立秋伴随着雨天,倒是有了许多凉意呢。今日8月8日也是非遗文化周的最后一日了,不知各位小主有没有去欣赏这么热情似火的舞蹈,来驱驱这冰冷的凉意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9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