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微风拂过脸庞,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在不夜城的灯光中璀璨夺目,大喷水池前,姜黎黎穿着大裙摆的红舞裙转了一个圈,姜妈妈适时按下了快门。在这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许许多多如这对母女般的舞蹈爱好者们,自城市各个角落赶来,赶来赴一场和舞蹈的约会。
今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舞蹈日。今晚,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联合舞蹈中心各单位,从近年来全新的艺术创作中精选了11个作品,融于这台“同心聚艺·向阳而舞”“国际舞蹈日”公益汇演。
图说:《茉莉芬芳》官方图
汇演作品中涵盖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国标舞等不同舞种,既有怀抱理想的《茉莉芬芳》、润物无声的《烟雨江南》,还有充满活力的《花季》、永不凋谢的《永生花》等作品展现了上海舞蹈界的青春力量,让人看到新一代舞蹈家们正在这个春天“生长”。
预约开放一小时,一票不剩
直到开演前2分钟,还有人在坚持不懈地打张博文的电话,身为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总经理,她唯有反复跟电话里的朋友解释:“真的没有票了!一张也没有了,我请你吃饭吧!”
和往年国际舞蹈日会有一整天的活动不同,考虑到疫情等种种原因,今年的舞蹈日活动悉数浓缩在当晚的这场演出中,因而格外抢手!公益汇演不对外售票,采取网络预约的方式向市民开放。
图说:《花季》官方图
4月23日,演出预约信息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官方平台及上海文化云平台一上线,短短一小时,预约人数已满额。不少舞迷群里的小伙伴看到转贴已是“求票无门”。
近年来上海舞台优秀舞蹈作品频出,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两度受邀央视春晚,知名舞段被改编为《晨光曲》在各大网络平台占据热搜;红色原创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以浪漫诗意的表达,刷新了人们对红色舞剧的想象。而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已然成为爱舞者的“舞蹈之家”,中心发展基金会推出的各类公益讲座也让更多舞迷和爱好者走进梦想的舞蹈世界。
图说:《烟雨江南》官方图
上海基金会理事长王延表示,舞蹈本来就是市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种类,优秀舞蹈作品的影响力持续带起的舞蹈热潮,也让“看舞蹈”成为人们的日常。此次公益汇演以“同心聚艺·向阳而舞”为主题,也正是传递舞蹈人同心协力,面向未来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庆祝建党百年。
拒绝“自嗨”,期待大众狂欢
广场上替女儿拍照的姜妈妈告诉记者,自己是舞迷,常来舞蹈中心看演出。前年国际舞蹈日的时候,就带女儿来凑过热闹:“当时她就5岁,没开始学舞蹈,我记得那时候广场上有街舞表演的,就是很流行的快闪,一群人哗啦啦来,跳完就散开。黎黎听到音乐就跟着扭起来,我觉得可能女儿遗传了我的节奏感。”
图说:《期冀》官方图
如今黎黎学芭蕾已经两年,每每练功辛苦流眼泪时,姜妈妈就会带她来这个“舞蹈之家”逛逛,“看看走过的挺拔的芭蕾女孩,小朋友心生向往,自然就能坚持了。”
今晚的观众除了舞蹈爱好者,也有不少自外地赶来“取经”的舞蹈从业者。吴鹏飞在无锡从事群文工作,自小学过几年舞蹈的他,如今也在为社区里的老年舞蹈团做编舞。“我特别喜欢上海的作品,上海芭蕾舞团的经典民族舞剧《白毛女》,还有这两年特别红的上海歌舞团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我都看了很多遍。我们那里的舞蹈爱好者也很喜欢那段《晨光曲》,她们通过网上流传的视频学舞,我帮她们把舞蹈动作一一拆解再逐一练习。”
图说:《永生花》官方图
年底,吴鹏飞所带的老年舞蹈团要参加区里的比赛,不满足于学现成的他,想编点原创的舞蹈:“这票是我在上海的同学帮我抢的,听说都是年轻人新编的舞蹈,我觉得应该是最流行的编舞了,所以特地来看看。
作为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的“掌舵人”,陈家年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人才,今晚那段双人舞《花季》里,编导吴虎生、男主角许靖昆都是从上海的舞蹈学校走出来的。谈到“国际舞蹈日”的意义,陈家年坦言,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纪念日,也不是只舞一天,“国际舞蹈日”的意义在于要将舞蹈的快乐和能量传递给更多普通人。要的不是圈内的“自嗨”,而是大众的狂欢。(新民晚报记者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