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水城县猴场乡补那村,不管问到谁,只要说到杨辉,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她是我们布依族的领头雁呀,没有她,咱们的‘五等装’可能就失传了。”身为布依儿女的杨辉,一直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做出一番事业,把布依文化发扬光大,带动乡亲们致富。
赶鸭子上架的合作社负责人 在成为水城县惠民布依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以前,杨辉在钟山区二中批发市场经营着一家副食品批发店,虽然说自己做生意很辛苦,但收入还是很可观的“。那时候一个月两三万的收入还是有的。”说起以前在二中批发市场做生意的事,杨辉笑着说,当时虽然说辛苦一些,但是因为自己的店就在市区里面,女儿又在城里读书,所以时间上还是比较自由的,既可以赚钱,又能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她很满足。 不过,这样的平静生活却在年的一天被打破了。年,市妇联到杨辉的老家补那村去调研扶贫,发现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能够挖掘的东西很多,尤其是布依族的服饰很漂亮,于是,妇联就牵头,在当时一个香港商人钟惠民的帮助下,成立了现在的惠民布依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希望通过合作社,带动当地老百姓发展。但是,由于村子里缺乏有技术和有知识的人才,合作社连续换了两个负责人都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主要是当时我们的‘五等装’已经接近失传了,只有年纪大一点的人知道有这个服装,但仅限于知道,却不知道怎么做,而且花纹是什么,什么服装该什么时候穿都不是太清楚。”杨辉说,就在这个时候,妇联有关负责人就找到了杨辉,希望她能来管理合作社。 “一开始我还是有些犹豫的,因为一是家里需要人照顾,生意也很忙,二是我也在想,之前两个人都做不好这个事,我又怎么能接手这个事情呢?”但是,虽然这么想,但杨辉还是征求了丈夫的意见,杨辉的丈夫也是布依族的,他鼓励杨辉说,既然他们都是布依族的,而且现在需要有人来为传承布依文化而做一点事情,那么就放心大胆地去做吧!于是,在丈夫的支持下,杨辉成为了水城县惠明布依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第三位负责人。 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但是合作社要发展,民族文化也要继续传承下去,怎么办?杨辉首先想到的是把布依族的“五等装”先做起来。但那时杨辉还没有结束食品批发的生意,就这样,她开始了钟山区和补那村两头跑的生活。 白天她要在城里照顾孩子兼顾做生意,晚上要回到村子里去收集“五等装”的资料。“那时候真的很辛苦,但我想既然我做了这个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做好。”那时候的她,只要一回到村子里,就挨家挨户地跑,只为了在老乡的家里找到那些知道“五等装”的村民,然后她每天还要将收集的资料汇总,做一个总结。经过长时间地收集材料,布依族“五等装”已经在杨辉心里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精耕细作只为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杨辉一边收集资料,一边召集合作社理事会的理事们开会,制定出一个方案,就是发动村子里有文化有刺绣技术的人都来报名加入合作社。经过他们的动员,村子里当时有53人愿意参加合作社。于是,杨辉便找来了当地的一些懂刺绣的老人,教大家如何刺绣。慢慢地,经过培训,村子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会了这一门刺绣的技术。 年12月,水城县惠民布依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功,此时杨辉已经无暇顾及自己在城里的食品批发生意,于是她关了在市区的店,一门心思地投入到合作社的发展中。“刚开始还是能接一些订单的,但是不多,因为我们当时的技术还不是很好,对于‘五等装’还没有完全研究出来,所以当时接的订单大多都是一些简单的舞台装。”为了让布依族儿女宝贵的民族服饰、民族特色、民族工艺和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也为了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杨辉说,光是做一些简单的舞台装可不行,必须要把“五等装”研究出来。 于是,她又带着绣娘们遍访各地的布依族同胞聚居地,“发耳、保华、野钟这些地方我们都跑遍了,只要听说哪里有布依族我们就去哪里,甚至还去了安顺和毕节,去看别人穿的服装是什么样子的,然后问他们知不知道什么是‘五等装’。”经过杨辉的不断遍访,她搜集到了“五等装”中的1、2、3、4等装的资料,却缺少了最为重要的特等装的资料。“特等装一般都是在祭祀的时候穿的衣服,是布依族一个非常特殊的服装,但我们遍访了多地,却找不到这方面的资料。”杨辉说,“五等装”少了特等装,就不是一套完整的“五等装”资料。于是,杨辉加大了遍访力度,每天起早贪黑地到处去找人问,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杨辉终于通过别人得知,在其他寨子里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一套非常珍贵的特等装。 “这就是特等装。”杨辉边说边从屋子里拿出一套服装给记者看,那套衣服看上去有了一些年头,虽说袖口有些花纹已经模糊,但看得出花纹绣得非常精致。“你别看这个衣服破破旧旧的,这个衣服可珍贵了。我可以告诉你,这个衣服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都是一代传一代,这样传下来的。我们好不容易说服了这套衣服的主人,才肯借给我们看一看。” 杨辉指着衣服上的花纹说:“经过对这套衣服的研究,我们大概知道了特等装的样子,尤其是特等装上面的刺绣需要绣什么,用什么手法。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模仿了一套特等装,但现在还是没有完全弄明白,不过,有了这套衣服,我相信我们早晚都能做出非常正宗的特等装。” 除了研究特等装,杨辉还在传统的服饰上加以改进,加上刺绣工艺,把古今的刺绣元素融合在一起,做成布依儿女喜欢的结婚盛装。如今,每年外出务工的男男女女回到老家结婚都来订做婚嫁盛装,已形成本地的一种新潮,吸引了越来越多布依族妇女自发地在家穿针引线,着手刺绣。由于杨辉的带动,当地布依族妇女有了经济收入,同时也恢复了宝贵的民族文化。 推广布依文化,深挖民族精髓 为了推广布依文化,深挖民族精髓,展示民族工艺,年11月,杨辉指导合作社成员王艳参加六盘水市民宗局、市文联组织的民族手工艺刺绣培训和比赛,获得“六盘水第一批民族刺绣工艺大师”称号;年7月举行凉都锦秀计划第三届百佳绣娘手工技艺展演赛,合作社成员王艳获得“十佳绣娘”称号;年10月合作社获得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委统战部、贵州省民宗委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企业”称号……合作社在杨辉的带领下获得多项殊荣。 年2月省经信委推荐杨辉代表合作社参加澳大利亚“年悉尼中国新年灯会”贵州特色展销活动;年9月在贵州钟山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的关心和支持下,到意大利米兰参加产品展示,公司制作的布依“五等装”和各类刺绣产品已经逐步走向市场,观众对刺绣产品惊叹不已,得到国外人士的赞赏,刺绣产品走出国门。 年11月杨辉荣获年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六盘水赛区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优秀奖,12月被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贵州省农民工创业示范点”称号。 杨辉说,现在合作社除了接一些周边的订单外,还将业务扩大到了互联网上,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手工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前来订购商品,而订单越多,需要的绣娘就越多,附近只要有技术的绣娘都来给合作社做产品,每天有几十上百元不等的收入。也正是因为在杨辉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布依绣娘走出了大山,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年11月,合作社被贵州省妇女联合会授予“贵州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基地”。 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水城县惠明布依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办公室、陈列室、保管室、培训室、生产车间各一间,布依绣娘53名(理事会5人),电脑绣花机1台,压轴机1台,缝纫机51台、锁边机2台、织布机6台(绣娘家庭作坊12台),并成立了党支部,有党员4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 该合作社主要生产的有布依族“五等装”(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布依男女服饰、绣花鞋、鞋垫、挂包、头巾、被扇、蚊帐、小孩绣花帽,创新手工艺品种有各种室内拖鞋、布依族香包、定情物、吉祥物等,共有多个产品,并注册商标,已办理外贸流通手续。 年初,该合作社在水城县猴场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各部门的指导下,把周边的10户贫困户5户困难户参与入股,有的用土地入股,合作社种植原植物贮麻和棉花,有的用技术入股,以擅长刺绣或蜡染或纺织手工艺在合作社上班,有的以劳动力入股,从事田间劳动。可带动余名布依族妇女就业,人均月收入在元以上,合作社平均年产值万元以上。 目前,在杨辉的带领下,通过补那村年轻一代的绣娘们的不懈努力,布依族服饰记忆、民族文化和民族产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们现在不光是工厂接订单,同时我们还培养一批有技术的绣娘出去给别人上课,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在上课的同时,我们也宣传布依族的文化。”杨辉说,接下来,她会继续投入到宣传布依文化的事业中,培养新一代的剪纸刺绣、蜡染能手,形成一支年轻化的刺绣团队,力争绣出更好更精致的产品。同时,将合作社生产的产品在全市范围内的旅游景点作宣传推广,使产品逐步走向市场。把刺绣产业作为补那的旅游产业来发展,把布依族舞蹈、山歌、美食及布依族吹、乐、打、唱等传统文化,作为合作社的旅游发展方向,形成特色的旅游产业,吸引游客,壮大合作社的经济,增加绣娘收入。
来源乌蒙新报
编辑邓运
编审陈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