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年前,18岁的王希孟也许暗自期待过《千里江山图》能流传百世,但一定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它还能衍生出更多作品——甚至,是变成一部舞蹈诗剧。
年轻的白衣舞者手执画笔,远离尘嚣,在恢弘庄严的背景乐中飘逸起舞。不远处,青衣一片,笔落成山,层叠绵延。这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的一幕。《只此青绿》以舞蹈的形式表现那幅完成于北宋末年、长达12米的山水画卷。渔村野市、水榭亭台、烟波浩渺、群山起伏,《千里江山图》中的一切都被搬到了舞台之上。
它由被称之为舞坛“双子星”的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于年9月开启了全国巡演,收获了不少掌声与夸赞。其间有过因为疫情演出延期、取消,也有过因为迅速售罄而临时加场回馈观众。在这些或欢欣、或惆怅的不确定之中,我们“抓住”仍在巡演途中的周莉亚及韩真,坐下来聊了聊能够确定的创作过程以及背后的经典与传承。
夜幕下的北京东三环总是热闹的、摩登的、车水马龙的,但中国东方歌舞团的排练厅能够隔绝这一切。
从正门进入,绕过种着许多植物的院子,再穿过昏暗的前厅,推开一扇厚重的门,只见一个敞亮的排练现场——“来,再来一次”——周莉亚及韩真两位总编导正带领着数十位女孩进行排练。突然打开的门并没有吸引到任何人,女孩们专注地调动着自己的肩膀、眼神、腿或背,随着场内的音乐整齐地舞动。
如今巡演近30场,用导演的话来说,舞者们应当已经卸下了第一次上台前积攒了近半年的压力,呼出了那口气。但为求尽善尽美,周莉亚及韩真还会不停地调整其中的编排,在台下修改调整,也因此舞者们需要再不断地练习与磨合。
周莉亚和韩真会要求那些身着青衣的女孩“身体要稍稍后倾”“下巴再抬高一点点”“让你的眼睛望向远处”,这是因为她们的肢体所去演绎的,正是王希孟笔下的青山,青山清丽又巍峨,要足够端、足够稳,才能描绘出肃穆且庄重的气质。
类似的细节不胜枚举。在韩真导演看来,这是因为《只此青绿》的整个编排过程中无不牵扯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她与周莉亚导演都是古典文化爱好者,一直想做能够真正传递东方美学的创作,也因此才会定下这个题材。毕竟传统之作虽然浩瀚,但如《千里江山图》这般分量的仍然少有,何况它还经过了近千年的颠沛流离。
但演绎《千里江山图》并不容易,尤其是以舞蹈诗剧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诗剧这个概念的运用,也是为了向传统文化致敬,去体现绘画里写意留白所蕴藏的诗性。
和周莉亚及韩真另一部知名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不同,《千里江山图》没有激烈的人物冲突——历史上,希孟的身份成谜,关于他的记载不过寥寥数笔,后人们只知他被选拔进北宋的宫廷画院,由宋徽宗亲自教导,在18岁那年用6个月左右的时间交出了《千里江山图》,又在此画完成后不久逝世,仿佛一生只为这一幅长卷而来。
周莉亚与韩真并不想在希孟身上向外虚构出更多曲折的故事,她们更希望向内走近他18岁时的内心。18岁的希孟和那幅《千里江山图》,彼此之间充满了机遇、偶然与命定。如何起笔、如何落笔、如何构思心中的山河,同为创作者,周莉亚和韩真相信希孟必定是呕心沥血的,与此同时也会有少年人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
为给观众最好的观看体验,也为留存那份传统文化的厚度,导演们请教了众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功课,从故宫博物院的书画部研究馆员到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从北宋的风貌习俗到山水画的气韵及赏析,周莉亚和韩真一同在东方歌舞团的宿舍里整整住了5个月,先是一层层地往里钻研,之后又一步步地往外退出旁观,才有了如今舞台上的《只此青绿》。
面对厚重的历史,面对公元年的美学,就像周莉亚导演所说的:“你要了解足够广,你才能够做得足够深。”
观众,是《只此青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再精粹的文化也需要人的传承,希孟最终会退出历史的长河,只有台下人接过棒,那份美才能延续下去。
有一场戏,扮演希孟的舞者张翰正动情地落泪,张翰的目光直视前方,突然与一位观众眼神接触,对方看到张翰眼睛的那一刻,眼泪也哗地一下涌出,瞬间被带入舞剧的情境之中。
和大部分舞剧不同,因为题材的原因,《只此青绿》的观众群体构成更为多元,除了常见的剧场爱好者,也会有热衷于山水画的人、热衷于宋文化的人,以及仅仅是希望孩子能够感受一下中国传统美学的年轻家庭。此外,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重展《千里江山图》真迹,引起一时震动,当时那场展览的余波荡漾至今,也有不少仰慕过真迹的人找了过来。
周莉亚与韩真两位导演在演出结束后也会去社交网络翻阅大家的观后感,她们引用看到过的一句话:“网友人均学富五车引经据典。”
事实的确如此。《只此青绿》并不因自身的恢弘而阻隔了与更多人的联结,反而激发出许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古”兴趣。“你的留白给到他们以后,他们给你脑补出来一首诗,这种感觉就非常愉快。这种有效的交流会是一种彼此精神上的补充。”韩真导演说道。她们还看到过不少人会穿着宋制汉服非常有仪式感地走进剧院,整个过程其实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自然展现。
舞台艺术有别于电影艺术,观众也是整体演出中的重要一环。这也是舞剧现场的魅力所在。台下人能沉浸式感受舞者的表演,舞者们也能及时收到观众的反馈。
也因此,在编排舞剧的过程中,周莉亚与韩真导演往往会要求每一个位置的演员,都要有主人翁的精神。即使只是站在角落,也要有全力发挥。“观众坐在不同的角度,他们看到的注意点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就会选择今天看谁明天看谁,每一次走进剧场都会带给他们不同的感受。”
整个创作团队都在要求作品尽善尽美,即使已经在巡演中,导演们还是每日不停地修改、编排,就连主演张翰都已经形成了习惯,一下台后就找到了周莉亚与韩真:“姐,说说我今天有什么问题。”
尽管创作过程中有诸多艰辛,甚至一度想过放弃,但随着心态逐步放缓,作品交给观众后也慢慢积攒起口碑,周莉亚与韩真导演有了更多的期许。她们认为,美是无处不在的,美不应该只被关在殿堂之内。
一幅近12米长的绝世名画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即使它的创作者是少年天才。一出近2小时的口碑舞蹈诗剧也是需要全情投入的,即使它的创作团队都是这个行业里的佼佼者。愈是投入,愈是理解,那么,如果有更多观众能够通过《只此青绿》感受到《千里江山图》的开阔、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细腻与意趣,千里江山就不再只是遥远的、虚渺的艺术——而舞剧本身,也将拥有它自身的生命力。
Q:在舞台上度过重大节日是你们的一种常态,比起和家人团聚,你们总是与演员们和观众们在一起,对此你们有什么感想?
韩真:
我觉得头一年特别强烈,记得我第一次没有在家过年就是在春晚的舞台上。那个时候我一边要顾现场,一边要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告诉他们,我们是第几个节目,马上就要开始了。你会觉得你的周遭都是火热的,虽然你没有跟家人在一起,但那种节日的氛围感特别强。而且后台的忙碌跟家里忙着上菜的感觉很像。爸爸妈妈看完我的节目以后,会马上打来电话反馈,那是一种我此前从未有过的节日感。
周莉亚:
第一次在舞台上过年的时候我就想,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一种不一样的过年方式,我不那样过了,我这样过。但当这种形式成为常态后,你就会发现,像大众那样真正地过年是特别难得的事情。很多节日我们都在工作中,很多次生日也都是在台上过的,就是都在排练中度过,好几次都是在排练的时候吼着嗓子,演员突然拿着花来祝福我。我们东方歌舞团的演员们已经连着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之前没有疫情的时候,还有外交任务,要在过节的时候代表国家去慰问海外华人。而疫情严重的时候,还短暂地留在了非洲没法回来。但对舞者来说,这就是常态。
责编:含章
摄影:王徐峰(剧照)、徐楠(排练)
撰文:JKF
设计:ruofei
新媒体编辑:彤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