盅、碗、筷是蒙古族道具舞蹈舞蹈中最主要的表演形式,其中筷子舞在动律把握和身体支配方面最具训练性。目前,筷子舞的男子体现居多,但笔者认为,筷子舞不仅能体现男子矫健、洒脱的身姿,也能体现着女子内柔外刚的细腻情感。与此同时,筷子舞在蒙古舞蹈教学中不单单起到技术层面的训练意义和价值,还是风格性的补偿和象征民族文化的符号等意义。但是现如今在各大专业类院校,由于课时量限制、内容限制等等各方面原因,筷子舞只能少量或不能放入课堂训练中,筷子舞的舞具元素教学研究对于蒙古族舞蹈的发展很有必要,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舞台实践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今,蒙古族舞蹈教程与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不论是安代舞、盅碗舞还是筷子舞,都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举足轻重,它们代表着蒙古族舞蹈不同时代的审美和追求,经过时间的打磨,经过吴晓邦、贾作光等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提炼和耕耘,不断的创作出许多舞蹈作品、表演思想以及较为完备的蒙古族舞蹈教程。综合多所专业院校来看,筷子舞由于多方面原因无法纳入课时,筷子舞教学内容上也有待更加完善,所以笔者想要将筷子舞舞具元素教学带入课堂,使蒙古族筷子舞教学内容更丰盈饱满。元素教学法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学术共识,它在逐渐成为各大院校的教学和编创方法的同时,也放射出它在风格表现上的缺失。
动作被肢解了,学生的身体训练得到了优先,但如何让硬肩做的有情感,让柔臂的路线有呼吸,让硬腕的节奏有内涵,这也应是课堂上重视的问题。筷子舞舞具元素教学与民间舞元素教学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它可以算作蒙古族基础课堂中的风格提升训练,是一种复合性元素,它可以利用道具渲染蒙古族的风格性,训练身体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在训练和表演中,达由“形”转“意”的蜕变。它不单单将动作本身作为训练的落脚点,还传递着民族文化和民族内涵,代表着蒙古族地区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和独特情感表达,我们手握着筷子,跳的是舞,更是文化。筷子舞具有很强的身体技术训练难度。
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肩、臂、腕、胸背等部位的训练是它气质和风格的外部体现,筷子舞的动态特征即用筷子击打肩、肘、胯、腰等部位而舞,与此同时,还需要身体各部位与筷子相呼应,借助道具来探寻身体的用力点和出发点。筷子舞的教与学主要以教师“教什么”,“如何教”为基本点,通过筷子舞舞具元素教学,使学生掌握筷子舞基本的拿法、打法和复合技巧,并在特定的、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中传授筷子舞,通过教与学的实践分析,提升行课质量,架构课堂至舞台的实践桥梁。所以,舞具元素教学是蒙古族舞蹈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承上的是民间,2启下的是舞台,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身体训练和认知意义。笔者望通过此次研究,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献出微薄之力,以此来答谢培育我多年的母校及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