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女乐舞蹈圆舞屈肢高蹈飞动,古代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http://www.xxzywj.com/m/

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前言

汉代女乐舞蹈,在舞蹈形态上,有“圆舞”、“屈肢”、“高蹈”、“飞动”等诸多种类,所表现出的舞蹈风格、动作及造型,与古典舞蹈迥然不同,颇具特色。

汉代女乐舞蹈,继承了秦汉以来的传统,继承了《九招》《八段锦》等传统舞蹈的特点和形式。但在艺术上,又有所发展与创新。

汉代女乐舞蹈的表演形式,可分作四种:一是有固定程式的舞蹈;二是有伴唱或伴舞的歌舞;三是不固定程式的歌舞;四是载歌载舞。汉代女乐舞蹈在表演形态上,多以圆舞为主,舞蹈动作多以小而舒缓的圆拧为主;其次为方舞和屈肢舞蹈,最后才是高蹈和飞动。

女乐舞者的形成

“女乐”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女性作为一种社会身份,一直受到严格的限制。她们的活动范围、活动方式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甚至连婚嫁的权利都被剥夺。

如:周代规定,女性不能参加国家祭祀活动;汉代规定女性不得嫁给王公贵族;即使在宫廷里,女性也只能担任“女史”“女乐”等工作;在民间更是如此。

我们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许多不寻常的现象:一是女性陪葬品的数量之多、规格之高,远远超过了男性陪葬品;二是女性陪葬品中的“乐器”数量之多,也远远超过男性陪葬品。

在古代,女性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工作。她们不能读书识字;不能从事与政治、经济有关的工作;不能参加政治活动;不能出席各种盛大活动。因此,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始终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

这种社会地位虽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到了汉代时期,这种情况有所改善。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女乐”制度也逐渐走向完善和发展。

在汉代女乐舞者中,也有不少出身于当时社会中的“歌姬”“乐工”。如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音乐方面的书籍《吕氏春秋》中就记载:“宫女之歌,乐也,故令人知者有司乐焉;如其未知者,则有司奏焉。所谓听也、歌也、奏也,此乐正之本也。”

这段话,说明了在汉代时期,“女乐”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音乐艺术的发展,已成为汉代的“乐正”。乐正主要负责宫廷内的“女乐”工作;而在民间,则有许多“歌姬”“乐工”等从事音乐演奏、演唱活动。所以说,“女乐”作为一种职业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代女乐舞蹈的类型及艺术境界

“圆舞”,是指舞者在两腿并拢,上身与手臂呈90度旋转,随着旋转而做屈肢动作的一种舞蹈。这种舞蹈形态的产生,是因汉代盛行“方术”,由于当时的巫术、巫风盛行,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界也随之而改变。因此,他们对身体动作、形态、表情等都有了较多的要求。

《淮南子·齐俗训》云:“上智之人知阴阳之应,以观万物之情。”这段话从艺术的角度说,是说舞蹈必须具备有“上智之人”才能观看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及规律。

“圆舞”形态的产生,与当时社会舞蹈艺术发展有很大关系。因为当时舞蹈艺术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具有较高技术技巧和较高艺术修养的方向发展。在舞蹈动作方面,不但要有一定的幅度、节奏、速度和力度变化,而且要有一定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段。

“方舞”是指在圆舞曲中舞者跳起各种屈肢、屈肢动作组成的舞蹈。这种舞蹈是中国古典舞蹈中最古老最原始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

这种舞蹈形式一般是由两个人表演,一个人拿着木棒做指挥,另一个人则用竹条或柳条做成各种不同形态的动物形象做伴奏。如在《九招》中有一段“小胡舞”就是用柳条编成各种动物形象做伴奏。这种舞蹈与先秦时期女子跳舞时用手巾舞来伴奏的舞蹈形式极为相似。

“屈肢”舞蹈是在屈肢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舞蹈形式。它是由两个人表演,一个人站着跳舞,另一个人在一旁一边跳舞一边演唱(如《九招》)。这种舞蹈形式在汉代时曾流行于宫廷中,后来逐渐流传于民间。

汉代女乐舞者的妆饰

汉代女乐舞者的妆饰,有两种:一是“裸妆”,即不施粉黛,以皮肤白皙为美;二是“傅粉”,即用白粉将脸上的毛孔和斑点掩盖起来。汉代女乐舞者的妆饰,是受时代和审美观念影响的结果。汉代女乐舞者的妆饰,可分为两种:一是“裸妆”,二是“傅粉”。

这两种妆饰都是汉代的一种审美观念。汉代“裸妆”的流行,主要是与当时社会崇尚“以白为美”的风气有关。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汉代女子以皮肤白皙为美。但西汉时还未形成一种盛行风气。到了东汉以后,这种审美观念才逐渐流行起来。

汉代人喜欢白,认为白色比黑色好看。所以人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以白色作为底色。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就比较朴素、单纯、自然。傅粉指的是用白粉或白粉加胭脂抹在脸上的一种化妆方式。

《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傅粉,以粉涂面也”;《吕氏春秋·离俗》中解释说:“傅粉者,盖谓涂面而施朱也”。

《释名·释衣裳》中解释说:“傅粉者,涂五色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解释说:“傅粉者,令面无垢也”;《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解释说:“杨氏曰:‘女子涂面使面黑’”。

汉代女乐舞蹈的审美特征

从舞蹈艺术的发展来看,汉代女乐舞蹈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是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密切相关的。从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来看,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审美价值。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舞蹈产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从殷商时期的“六博”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九蹈”,从秦汉时期的“百戏”到隋唐以后的“舞乐”,都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上,有一条由原始到成熟,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逐渐完善、逐渐丰富和逐渐成熟的发展轨迹。在这条轨迹上,有许多重要而独特的成就。从舞蹈艺术特征来看,在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有以下几个方面是重要而独特的成就。

一是在继承与发扬中创造出了许多新形式和新风格。二是对中国古代舞蹈艺术自身发展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和研究。三是使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了更大进步和开拓。

汉代女乐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舞蹈艺术,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一是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独特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二是女乐舞蹈所表现出的风格、样式和动作等都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舞蹈艺术形态与特征。三是在继承传统中国古典舞蹈艺术形式及基本特点上又有所创新、发展和创造。

四是在继承与发扬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及民族审美情趣等自身特点与精神风貌。

汉代女乐舞者及女乐舞蹈艺术的影响

汉代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对我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据有关资料记载,汉代女乐舞蹈,有许多被后人所继承,其代表人物有:杨妃、王昭君、卫子夫、赵飞燕等。

杨妃是西汉宫廷女乐中的著名人物,她曾以善舞著名于世。《汉书·元后传》记载:“杨妃善歌,通音律,妙舞能舞……帝爱之”。

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杨妃善歌,有媚骨”。晋代皇甫谧《高士传》中说:“昭君能歌,善舞”。唐代文学家白居易《长恨歌》中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的著名人物,她善歌舞,有“绝世美人”的美称。王昭君不仅天生丽质,而且多才多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精通乐律。

不仅知书达理,而且才华横溢;不仅能言善辩,而且胸怀宽广。这些都为她成为一代名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她的歌舞技艺和出色的才艺,曾得到汉元帝的赞赏和肯定。

赵飞燕是汉武帝时期的著名人物,她以美貌著称于世。在汉代宫廷女乐中她是著名人物。她善歌舞、通音律、擅书画、通谋略。汉武帝曾对她说:“汝家本无此女也!”可见赵飞燕的才艺非同一般。

卫子夫是汉武帝时期的著名人物,她是汉景帝刘启的宠妃。卫子夫善于舞蹈;她的舞姿优美而灵动;她的舞姿婀娜多姿而婉约;她的舞姿优雅而灵动;她的舞姿婀娜而妩媚……卫子夫在汉代宫廷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笔者观点

汉代女乐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个重要标志。汉代女乐舞蹈,不仅具有我国古典舞的一般特点,而且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风格。

汉代女乐舞蹈在我国古典舞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对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汉代女乐舞蹈作为中国古典舞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与人们精神面貌,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成就,以及它在我国舞蹈史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进步与繁荣,以及对后世文化艺术发展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2、边让.章华台赋[M].北京:中华书局,。

3、川上子.中国乐伎[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4、陈江风.汉文化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5、戴圣.礼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91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