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云南旅游,昆明花灯戏值得一看,有八百年

昆明,别称“春城”,是云南省省会、滇中城市群中心城市。昆明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为山原地貌,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沿湖风光绮丽,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享有“春城”的美誉。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傈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

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淳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戏、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昆明地区自古就有“赶街”的生活风习,每每临近,这些地方必须更是热闹非凡。除了可以采购各种物品,还可以体会人文风情和乡土气息,采购年货的伙伴们和游客朋友不妨去逛上一逛。

赶街的人们还有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就是听“花灯”。大爹大妈们自带小板凳,围坐在庙里的舞台前,喜滋滋的欣赏花灯戏。

昆明版的说唱,玉溪版的委婉,个旧版的转音,大理版的悠扬……各地的风土人情、性格特质在他的唱腔中娓娓道来。唱花灯戏是游客了解云南的方式,云南花灯戏的官方解读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集萃簿。

传统的云南味道固然有自己的价值,但是与其他艺术元素的融合才能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有兴趣了解花灯戏,进而喜欢花灯戏。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曲艺。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传说花灯起源于唐宋。昆明花灯的雏形是小歌舞和说唱,这可以追溯到汉、唐的民间歌舞,如:灯舞、龙舞、狮舞,尤其是灯舞,再进一步是小型演唱,这种艺术形式比歌舞进了一步,有人物,有简单的情节,可是不成一出戏,以后才慢慢地"有戏"了。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云南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种民歌小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花灯戏演出很注重舞蹈,云南花灯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崴”,民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崴步”都有手部动作配合,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及“扇花”的种种变化是其具体表现。花灯戏中的歌舞有利于烘托情节和丰富人物性格。

"花灯"是昆明汉族的民间歌舞小戏,至今昆明城里还有很多小型的"灯棚",上演许多传统的"灯剧",吸引了不少城里和乡下的"灯友",更不用说那些在街头巷尾、公园一角自唱自娱、自演自看的"花灯老人"了。

"八百年的灯,三百年的戏","唐朝的花灯宋朝的戏"。这里的"灯",就是花灯,"戏",就是滇剧。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 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昆明花灯的特点,演的都是"乡里人,乡里事",演起花灯来,都是"甩我们的帕,唱我们的歌",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是城里人和乡下人都喜闻乐见的一个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地方剧种。

这出,演的是《状元与乞丐》,说得是妯娌2人分别生下一个男孩,大舅看面相后,认定一个将来是状元命,而另一个尖嘴猴腮没说的是个要饭的命,就此落下了个精彩故事。

我边拍边看戏,心里也酸酸的。演员台词都是用方言对白,演的认真卖力,群众看得更是津津有味。

云南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种民歌小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云南花灯戏受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年5月20日,花灯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