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风格深受草原文化熏陶,人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面对风雨,不畏艰险的同时也造就了他们豁达乐观、潇洒奔放的性格。但给我感受更多的是,风格并非仅限于身体的外部表现,它还依附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劳动生活、性格意绪等,笔者认为,舞具也可以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它可以加强风格的体现,传播文化的内涵,所以也就有了“请你跳舞给我看,我好知道你是什么人”的说法。
筷子舞是人们跳舞时能够借物传情的表达方式,在满足不了人们表达的情感之时,唯有将情感给予舞具之中挥洒,正如《毛诗序》中所说:“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笔者深入内蒙古鄂尔多斯采风得知,实际筷子、碗、酒盅都是当地人常用的生活用具,他们生性热情好客,一起把酒言欢,聊到起劲就唱起来跳起来,感觉徒手跳舞已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之时,便拿起筷子击打起来,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愉悦之情。不难看出,“筷子”具有相对独特的特性,它无意中成为了风格的象征。
例如柔臂动作,它是蒙古族舞蹈中最具代表的动作元素,手臂自肘向外沿延伸,形似一双雄鹰的翅膀,在草原中自在起舞,柔美中透露勇敢。倘若手上拿起筷子做扛打动作,筷子便成为手臂的延伸,可经过击打身体的肩部、背部手臂再向外延伸,筷子击打的瞬间加深了民族的勇敢和矫健,绸子的舞动渲染了蒙古族人民生生不息、团结顽强的风格特征,此时雄鹰“活”起来了,那对翅膀不仅“形似”,还更加“神似”了。实际上,筷子本身通常是木制品,拿起来非常坚硬,而栓在筷子下的绸子质感柔软,在一刚一柔的相互作用下舞动,是很难表现的,这种刚柔并济的风格体现在舞具本身就有显著体现,将其运用在教学中,将更是点睛之笔。
“筷子”能够强化蒙古族舞蹈风格,并总结出以下几点:一,筷子舞的训练比徒手训练更具风格性,大多是人们自娱而舞,很适合在课堂中训练;二,舞具筷子可以更快的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提升教学效率;三,蒙古族舞蹈课堂教学中基础风格训练是基石,加入筷子舞的训练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蒙古族舞蹈的风格认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