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民办学校择校热缘何降温西安晚报

今年,西安的民办初中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了2.5万人,降幅高达43.4%;6所最热点民办初中比去年报名人数减少了1万余人。全市所民办小学,有81所报名人数未超过计划录取人数,不需要电脑派位。55所民办初中,有28所不需要电脑派位。

很多人难免好奇:西安的民办学校“择校热”为何大幅降温?

答案其实很简单:西安市民对公办学校的认可度大幅提升。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家门口上公办好学校,那么“舍近求远”选报民办学校的人自然明显减少。

西安的公办学校为什么越来越受家长欢迎?

答案也不复杂:一大批高品质新建公办学校建成投用,漂亮的校舍、先进的设施、雄厚的师资让家长惊喜;还有一批曾经的薄弱校,不但在硬件改造提升后焕然一新,还通过“名校+”“名师+”“名校长+”等工程,教学水平有了迅猛提升,有的甚至变成了区域的新“名校”、学生和家长眼中的“香饽饽”。

新建的曲江第五小学

解题“上学难”

新校建设“火力全开”

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最近,家住西安新丰村的张选民心里感慨万分,今年村子附近新建起了一所学校——高新区第二十小学。在市教育局和高新区的组织下,他作为镇街代表把学校里里外外参观了一遍,“咱村里娃都在这上学,学校环境好得很么,娃娃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张选民的感叹源于西安教育的改变。今年秋季开学,西安共新投用所学校,新增学位19.4万个,比原计划校建任务超额完成25所。

日前,记者走进高新区第二十小学,缤纷的色彩、通畅的连廊、一应俱全的学科教室……在阳光的映衬下,蓝绿色系的教学楼“颜值”凸显,“软硬”兼备。

记者看到,学校“硬件”设施齐全,除普通教室外,还设有风雨操场、篮球排球场、塑胶跑道、创客教室、书法教室、舞蹈教室、音乐教室、计算机教室、陶艺室、团队辅导室、阶梯教室、多功能厅等别具特色的空间,从“硬件”环境上为开发学生各类特长提供支持,让同学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新建学校“硬件”设施给力,“软件”条件也必不可少。以高新区第三初级中学为例,该校是西安高新一中分校,隶属高新一中“名校+”教育联合体,是一所新建的公办初中。校长由高新一中党总支书记、校长王淑芳担任。“我们采用‘一长多校’的管理模式,对高新区第三初级中学实施全面统一管理,通过‘教学教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校本课程+’等多维度的资源共享,实现管理对接,师资共建。”王淑芳说。

据介绍,年,西安市财政教育经费预算.13亿元,较年增加37.68亿元,增幅22.7%,为历年之最。

今年西安学校建设呈现三个特点:数量多,是西安历史上新建学校、新增学位最多的一年;推进快,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三年计划新增学位目标总量的一半,其中高新区三年50所建设任务一年完成,长安区40所建设任务已经过半;效果好,位于城六区、开发区等学位高需求区域的有所,占总量的78%。

这一批新学校的投用,迅速扩大了区域优质资源,优化了布局结构。曲江新区、经开区都通过新建学校,解决了多年来学位供需不平衡的历史问题。

家住经开区的学生家长张先生说,“现在的教育条件是越来越好了,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成长,太幸福了!愿孩子们放飞梦想,追逐未来。”

市第七十中学东校区数字化音乐教室

群众得实惠

这所薄弱学校的“逆袭”

让学区家长放弃了择校

“以前新生进校后,家长总要问:‘我孩子的老师是七十中的还是九十一中的?’今年开学后,很少有家长这样询问,因为两校在高度融合中,教学水平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九十一中的很多老师成长迅速,省市级‘教学能手’层出不穷。”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副校长徐彬说。

西安市第九十一中学位于莲湖区东梆子市街。过去,学校设施陈旧,教学质量一般,在家长和学生中的认可度不高,很多学区生源流失,不少家长都希望能让孩子在名校七十中就读。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的热切期盼,在莲湖区教育局的统筹安排下,七十中与九十一中以兼并融合的模式组建了“名校+”教育联合体,采取“一长多校”模式进行管理。

两校实现了高度融合,原九十一中校区成为七十中东校区;原九十一中停止单独招生,教职工全部纳入七十中管理体系,教师实行“四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标准管理、统一分班教学、统一集体教研、统一绩效考核。

值得一提的是,在七十中的创新举措“全员常态课”制度中,学校每天早上会随机公布当日的“常态课”——“某年级某班某位老师的某节课”。于是,同备课组的老师、学校中层干部及校班子成员,都会前去听课。

“‘常态课’不是‘公开课’,不提前打招呼,不做任何准备,实实在在反映平时每节课的真实课堂状况。这就对每一名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堂课都要认真扎实地备课。”副校长徐彬表示。

36岁的张运飞是原九十一中一名普通的化学老师。他坦言,以前他像一只“无头苍蝇”,迫切想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却总是找不到方向,“没有引领自己、切磋业务的团队,只能单打独斗,进步很慢。”

“名校+”教育联合体成立后,通过“名师+”研修共同体、青年教师成长研究会、全员常态课等,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发展潜能,提升了教师的“教”“研”水平,加速了九十一中教师的成长。

“我跟着七十中的业务导师、班主任学习,时常能听到七十中名师、优秀班主任的课;我沉下心思考、总结、探究,积极参加教师基本功训练、学期末赛教,一点一滴地积累、提升。”张运飞感到,工作比过去忙得多,但踏实、充实的感觉让他和同事们充满了干劲。

厚积薄发。年至今,张运飞先后获得区赛教第一名、市级“教学能手”、省级“教学能手”荣誉称号,所带领班级的学科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张运飞感慨道。

近三年来,在七十中的带动帮扶下,九十一中先后有两名教师分别荣获省、市级教学能手称号,3名教师在区级教师业务技能大赛上荣获一等奖,并被推荐为市级教学能手培养人选。

除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九十一中校园面貌的焕然一新,也让学生和家长十分高兴。近三年,七十中帮助九十一中申请校园专项提升改造资金逾万元,新建了1万余平方米的教学楼,容纳28个教学班以及17个实验室、功能部室。教室、实验室均配备了智能互动黑板、智课终端、智能电子班牌等智能化教学设备,就连电灯的灯管长度和亮度设置,都是以保护学生的视力为前提和标准。

“名校+”“名师+”工程让教师受益,但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学生。“学校崭新的面貌、高品质的教学环境,让我觉得选择这所学校真是选对了。”原九十一中学生家长齐迪说。

“我认为‘名校+’最大的好处就是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家长和孩子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现在,我身边很多原九十一中学区的家长都不择校了,不少人今年都放弃了‘摇号’民办学校的机会,这足以说明问题。”原九十一中学生家长李成磊说。

市第七十中学东校区书法教室

提升“薄弱校”

实施“名校+”工程

优质均衡教育新格局正在形成

为缓解“上学难”“择校热”等难题,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的热切期盼,西安市大力实施“名校+”工程,加快补齐教育民生短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着力破解“上好学校难,上好学校贵”难题。

全市个“名校+”

教育联合体覆盖学生万

自年“名校+”工程全面启动以来,各区县、开发区按照《西安市“名校+”工程行动计划(—)》要求,通过“公办+公办”“公办+民办”“民办+公办”“民办+民办”等方式,跨办学体制、跨城乡区域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积极探索兼并融合、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一长多校”等“名校+”紧凑型管理模式;按照“六个统筹”(统筹组建“名校+”、统筹改善办学条件、统筹配备管理团队、统筹配置教师队伍、统筹开展教育教学、统筹施行质量监测)扎实推进“名校+”工程,“名校+”工程迅速在全市铺开。

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个,覆盖21个区县开发区。其中,市级教育联合体个,区级教育联合体个,市区两级“名校+”联合体共覆盖学生万人。联合体的组建,激发了“+校”的办学活力,极大提升了“+校”的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师生面貌、教科研水平,促进了“+校”的迅速发展。

“名校+”工程使一大批

新建校薄弱校快速蜕变

高新第三小学以“一长多校”模式带动引领高新十小、十三小、十四小、甘家寨校区,在办学理念、管理团队、师资队伍、品牌活动等多方面深度融合。

一年多来,学校派出管理团队、教学骨干15人前往各“+”校,通过每周联席会议、集体备课,每月主题党日、教师培训、德育联动,每学期论文交流、课题研究、素质教育展演,以及1个名校长领航工作室、15个名师工作室和17对师徒,在学科共建中有效地互助提升,让家门口的孩子共享到优质教育资源。

今年秋季,高新区50所新建学校开办以来,高新三小为高新十三小、十四小输出校长、执行校长、学校中层等多名管理人员,对全体新教师进行培训,打造学校文化,让学校自开办起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之路,把更多好学校办在群众家门口。

以委托管理模式组建的西安中学与西安经开第一中学“名校+”教育联合体,通过“八个统一”对“+校”经开一中实行一体化管理。先后有5名领导干部、30位教师到经开一中任教、交流,其中包含省级名师1人,特级教师2人,“手骨头”教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5人,高级教师15人,进一步优化经开一中的教师结构。

在“名校+”平台的助力下,经开一中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先后有20人次获得省市级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学校被授予60多项荣誉,成为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新城区后宰门小学教育集团一校八址,由本部后宰门小学、明欣分校、大明宫分校、励志小学、华远君城分校和海蓝城分校、浐灞第二小学、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秦汉小学构成。集团以“诚正修惠1+N”文化体系为核心动力源和孵化器,以后宰门小学校长为集团总校长,以各执行校长、部门负责人组成集团管理团队,按照“八个一体化”科学规划分校、“+校”,聚力提升各校质量,“名校就在孩子家门口”的愿景正在成真。

探索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

“名校+”改革路径

“名校+”工程使一大批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实现了快速蜕变,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好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表明,“名校+”工程是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十分有效的举措。

据市教育局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名校+”专班负责人王丽琼介绍,我市将坚定不移持续深化实施“名校+”工程。下一步,将围绕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增量分配、“名校+”考核激励等多个制约“名校+”工程发挥实效的难题,重点研究,积极探索,努力破解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王燕康乔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