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最火的小鸡恰恰舞,竟是音乐启蒙居家

我老婆这个人对于时尚热点非常敏锐,这点与我大不相同。

前两天,她发给我一个视频,叫做“小鸡恰恰舞”,说这玩意已经火遍全网彻底出圈了。

不看不知道,它真的很魔性,听了两遍之后,我连做梦都是那几个旋律。

并且,在滑稽和魔性、全网跟风的外表下,它其实还蕴藏着很好的教育设计——可以一揽子开发英文、音乐、运动三项启蒙,对于节奏感、音乐律动的感受,用身体去体会语言和音乐,都有大有裨益,可谓“一个动作练全身”。

01

何为小鸡恰恰舞

“小鸡恰恰舞”源于油管著名英文学习频道DBillionsKidsSongs。

这首曲子由于本身节奏欢快,表情和动作魔性,被博主“俄罗斯郊外F4”翻跳之后,开始火遍全网,引来了全球网民的二创、三创......

除了小鸡恰恰之外,DBillions的整个系列歌曲都非常魔性和洗脑,并且涵盖了孩子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主题,比如数字、身体部位、颜色、水果、星期、季节、职业、动作、方向等等,非常适合在英语课堂上,和小朋友进行TPR互动。

所谓TPR(TotalPhysicalResponse全身肢体反应教学法),是由美国加州心理学教授JamesAsher首创于上世纪60年代,力图通过肢体活动来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建立在语言与行动和谐一致基础上的语言快速教学法。

他认为,就像每个孩子学习母语一样——语言的学习存在一个只听不说的沉默期,在这期间孩子是通过大人的指令和动作来建立语言的认知和理解的。

因此,TPR倡导通过模仿孩子学习母语的过程来学习外语,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肢体动作、互动,在娃开口前培养听力能力,让言行协调一致,减少语言学习中的心理压力。

之前有妈妈在交流群里也在说,她很着急,因为给孩子天天手脚并用地念英文、陪孩子学,但很长时间了,孩子也不带说的。

其实这纯属正常,完全不用着急,只要方法对了+持之以恒,孩子在度过了“沉默期”之后,语言一定会迎来使用的“爆发期”。

要相信“手舞足蹈”力量,因为这是国际通用的主流教学方法。借助以小鸡恰恰舞为代表的TPR法,可以在无形中帮助娃(和自己)积累大量的词汇,并形成“有画面”的记忆。

02

小鸡恰恰可以增强对律动的理解

除了英文启蒙之外,前文提到,小鸡恰恰舞以及DBillions的一些其他作品,让孩子跟着模仿,是有助于增强对于音乐,特别是节奏和律动的理解的。

之前写音乐启蒙的文章中我曾经跟大家聊过,艺术是有通感的,音乐、语言和动作(行为)不可分割,大家所熟悉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便是“全人教育”在音乐教育方向的具体延伸。

节拍不用多说,每小节的长度是固定的,里面强拍和弱拍的组合规律便是节拍。

但律动这个东西,算是音乐里面最难以定义,最抽象,最难一言以蔽之的东西了。特别是当你玩得稍微高阶一点,你的东西有/没有律动,就成为了分水岭。

没有律动,无论是音乐和舞蹈,都会显得很干、缺乏流动的表达。这也是不少让孩子学钢琴等乐器,专注于考级玩家的通病——将几首曲子啃下来了,但离真正的表演和表达还很远。

我请教了我一些专业搞音乐的朋友,有些在业界已经知名了,他们对于律动的解释也是千差万别。

不过归纳起来,离不开几个词:

呼吸、流动感、重复、感受

我觉得多年前,我看过方大同对它的解释很有意思——节拍是每个小节中的打点,但音乐好不好听不仅仅是每个点卡对了,而是应该把每个点想象成是一个圆,音符以某种形式在圆上流动,形成特别的表达。

再举个打篮球的例子,同样是胯下运球,前进、投篮,把这几样完成,一模一样的动作,有的人就是能做得很丝滑、很有节奏感,而且不同的运球节奏,不同的变化,会达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而有的人就是做得很别扭——其实这就是区分球感(就是篮球的律动感)、基本功的指标,也是篮球打到一个相对高的水平,大家的差距所在。

音乐同样如此,律动的培养,一是要多听各种类型、各种节奏的音乐,另一方面是尽量用耳朵、用身体去感受它们,因为音乐不像美术、电影,它是最不需要背景知识就能感知的艺术形式。

摇滚乐手会带着听众一起摇摆,rapper会一边rap一边身体跟着“抖”,其实都是律动产生的效果。

几个月的宝宝就在跟着摇滚乐甩

而小鸡恰恰舞中四个人:琪琪、恰恰、蹦蹦、啦啦,正好用四种不同的音色、节奏型,配上不同的动作和肢体语言,来帮助我们来感受这种律动。

03

我搞到了DBillions全集

不止小鸡恰恰舞,DBillions的其他歌曲也都很适合跟着律动一起模仿跳起来。但由于众所周知的网络原因,大家在国内看不到他们的账号。这次我搞到的全集一共首,足够大家拷进优盘插上电视,居家看练起来了~

以小鸡恰恰为例,在家里,我们可以和宝宝一起,进行角色的扮演,妈妈和宝宝分饰琪琪和恰恰,爸爸来演蹦蹦,然后再抓一个人来演啦啦,等练熟了、可以完成跳下来之后,再换角色,进行体验。

你别说,被我老婆拉着一套跳下来,其实还算是做了个有点小强度的有氧了,特别适合被隔离在家的朋友们进行尝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