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有利于坚定中华文化的自信,更是建成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这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基于历史定位、时代特征、国民性格与国家实情,对文化产业使命作出的现实判断和整体认识。文化的进步、繁荣与昌明是提高社会福祉、促进民族和睦、和谐人际关系的密码,文化产业繁荣为美丽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指向明标、压舱定砣。音乐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文化产业中较为活跃的构成部分。音乐产业发展健康与否、体系建立完善与否往往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和发育情况。音乐产业以其能拉长产业链、引入更多关联产业、强效渗透力等优点,被誉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不仅在文化产业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还凭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提高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音乐文化,进而扩展出广阔的传承空间、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具有巨大产业价值潜力和广阔的市场挖掘前景。
音乐产业的繁荣对音乐、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均具有积极意义。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党中央在清晰把握中国现实和辩证分析复杂世界局势前提下,认为文化产业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对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具有非凡意义。
举旗帜。举旗帜,是党历来进行思想宣传、精神塑造、意识形态构建的根本理路,对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坚定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等都具有根本性意义。音乐是一种广泛用于思想宣传、精神塑造和意识形态建构的艺术形式。音乐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明确“举何旗、如何举”的问题,“举何旗”是方向问题,“如何举”是方法问题。“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举旗帜的深刻认知与精准把握。“如何举”就是借助音乐对思想、精神的浸润与熏陶,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音乐作品彰显时代精神、突出时代要求,因为音乐产业等文化形态是一种具有引领价值的先进文化的代表,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聚民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凝聚民心模式是党开展全部工作的总思路和总抓手,更是保证党工作顺利向前推进的最坚实依靠,是确保我国革命事业、建设事业、强国事业顺遂发展的最深层力量。音乐及音乐产业的发展,在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振奋斗争精神方面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比拟的比较优势。受科技发展影响,音乐要素中蕴含了丰富多彩的声光电表达形式,通过动静对比、节奏快慢、音程长短、音高音低的变化,对民众施以关涉多感官、囊括多层次、覆盖多方位的刺激。外可影响身体的律动、生理的反应、呼吸的变化、心血管系统的应激,内可以深入民众的内心世界、精神角落和意识深层,发挥着由外而内、内外结合、身心兼修的效能。音乐产业聚民心不得不考虑“为何聚、如何聚”问题。新时代的音乐产业要承担唱响时代主流旋律,引导舆论正确走向的时代责任,从而使得全党全国人民凝心聚力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为目标,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砥砺奋进的新征程,这是鼓励音乐产业繁荣的愿景与目标。通过音乐审美教育的普及、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力和通过音乐产业的发达发挥音乐“察民情、纳民意、传民声”的社会责任,完成“移风易俗”的音乐使命,为音乐产业“美教融合”“美社融合”开辟新途径。
育新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的根本在“立德树人”,这同样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标。培育符合时代特点、社会要求、国家规范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是推动国家建设、完成国家战略和实施国家行为的关键,音乐产业繁荣是当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者和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接班人的有效路径、可行路径和必要路径。从党的十九大对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了战略定位开始,在新的历史时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远大目标,需要联合软硬多方力量为支撑。需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来加油鼓劲,更需要音乐产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民众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在促进人的音乐素养、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全面进步,最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思想指南、价值引领、精神源泉。为发挥音乐产业“育新人”作用,国家部委相继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规划音乐产业园区、实施音乐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音乐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已建设北京、上海、广东、成都、浙江等五家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计划到年再建成20个领军企业、5个产业集群和个文化产业项目。同时,在教育体系中弘扬中华音乐精神,以乐育人、以乐化人、以乐培元,把音乐审美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音乐贯穿在校教育的各阶段,切实发挥音乐道德教化功能,以乐成人。音乐产业“育新人”主阵地在学校、基础在社会、起点在家庭,我们可以通过统筹学校、社会、家庭联动融合机制,依靠音乐产业繁荣普及音乐素养、提高音乐技巧和能力、习得音乐鉴赏力、养成音乐消费习惯、形成音乐生活方式,让音乐成为提高民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的“看不见的手”。
兴文化。《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兴文化首先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之后才谈触及文化“兴或不兴”的问题。所兴之文化当具备中国特色、表达中国意愿、发出中国声音、指出中国道路、突出中国优势、利于中国发展,而不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伪传统、伪文化、伪特色,应是承真传统、有真文化、显真特色。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判标准就是,这种文化是否起于人民、扎根生活、反映人间、彰显人性。所以,兴文化应该具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建立在原汁原味、活灵活现根基上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杜绝音乐产业中存在的假借繁荣之名,而行刷流量、刷口水、刷排行榜之实,坚决反对为追求经济效益罔顾社会效益而放任“三俗”(即低俗庸俗媚俗)横行、德性有亏之人“吸睛”。其二是要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鼓励建设新型音乐企业、音乐业态、音乐消费模式,融合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新技术,结合新时代先进文化进行文化更新、文化升级和文化转型,其旨归当“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其三,兴文化还需从世界视野和本土着眼,通过文化“走出去”向海外传播中国音乐,推动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扩张、大举勃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蹇序中国文脉同时交流互鉴、切磋琢磨,营造多元化音乐世界和多源化的音乐源流。兴文化的最终指向在于以音乐产业繁荣带动文化复兴,以文化的复兴“育新人”,通过循环往复不断“育新人”,改善社会风气、文化风尚,助推社会文化丰裕程度的提升,提高文化自信同时为文化强国建成夯定基石。
展形象。形象取决于“塑”“展”两个过程。音乐产业健康发展、精妙设计、频出精品,不仅为音乐文化加分,通过人际传播、群际传播和国际传播,还会展示国家风尚、社会风气、道德水平等,所以有“乐通伦理”之说。优良的音乐产品可为国家累积人气、聚集热气、烘托喜气。因此,为完成音乐产业展形象之职责,需要崇雅音、弃恶声,扬正律、远邪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谈到文化强国时期望文化企业,“在坚持正确导向、履行社会责任中不断做大做强”,推出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用主流价值润物无声,用中国审美引领风尚,展现国家建设风采,从而树立中国音乐健康形象、强化中国文化印象、构建中国昌明图像,彰显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总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产业繁荣的指示,从全球视角、全国高度、全局视野统筹文化强国建设,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深刻阐明音乐等文化产业对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的意义、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价值。音乐产业借十九届五中全会“产业繁荣”东风,将化解制约音乐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制度瓶颈、体系缺陷、人才短缺、创新不足的症结,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我国音乐产业在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担当中砥砺奋进、大步前行。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周甜甜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