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舞蹈代表-花鼓灯
带你了解中国汉族舞蹈代表的一种舞种——花鼓灯
花鼓灯表演角色繁多,分工细致,其中女子叫兰花,男子叫鼓架子。
表演道具是手绢和扇子。
花鼓舞具有淳朴优美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她以秀丽、欢快、热烈的风格,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的喜爱。
它既具有南方的秀丽,又有北方的刚劲古朴。
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被誉为“东方芭蕾”。
关于《花鼓灯有个传说》在那里,禹的后人在涂山上盖起了禹王庙来纪念逝去的大禹和女娇。
”于是,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便会打起锣鼓.
跳起舞蹈,来赶禹王庙会.
据说从此就有了花鼓灯。
汉族舞蹈代表-蓝菲民间舞教学花鼓灯音乐跟练
01:08花鼓灯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所以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表演风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
花鼓灯的文化普及:
花鼓灯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扎根于民间。
人民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对美好的憧憬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的讴歌。
花鼓灯有多个语汇,50多种步伐.
生动记录汉族人体文化发展轨迹和肢体语言符号。
花鼓灯歌舞艺术包括舞蹈,歌唱和小戏。
歌时不舞蹈,舞时不歌。
蓝菲舞蹈科普小帖士:花鼓灯体态特征
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主要体态道弯”表现为多具有“拧”“倾”的特点。
“三道弯”是一种特定舞姿.
1:指在舞蹈动作中头、胸和腰与臀、胯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形的体态。
2:它的主要特征是以腰部为中心轴,上半身与下半身相互形成力的相反作用.
3:胯部停留在横移的位置,呈现“扭”的体态;
4:重心的着力点在与前半脚掌,前脚掌半点地,呈现前倾的体态。
5:兰花以“拧”“倾”中的“三道弯”为特色;
鼓架子在架式中“拧”“倾”是整体的暂时性的偏离重心或略微前倾,不构成“S”型。
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又称“三掉腰”。
例如搭凉棚、单背巾、单展翅、风凰三点头、端针匾等造型都是在“三道弯”体态上完成.
徽花鼓灯舞蹈中以扭、倾、拧的体态贯穿整个舞蹈之间,在休止拍的瞬间以“三道弯”的体态出现,是安徽花鼓灯成为“这一个”的重要特征。兰花的舞姿丰富而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在“S”形的体态中,展示了女性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形体身段,是汉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
蓝菲舞蹈科普小帖士:花鼓灯律动
有梗,摆,旋,弯这四个基本特征。
梗,主要讲的就是脚步要梗着走。既膝部不能松,要控制住胭板,重心略偏后,走起来不飘,讲究“梗”劲儿;
摆,上身风摆柳。舞蹈动作表现为梗的步法引起上身的摆动,同时带动两臂在体旁划似地前后摆动,这在舞蹈动作“风摆柳”、“上山步”和“平定步”中表现得较为充分;
旋,拐弯靠着旋。也就是说在兰花表演的连接动作中,各种拐弯要做到腳下溜得起,刹得住;弯,亮相三道弯。它主要体现在兰花亮相姿态右脚前交又点地,身体靠向右斜后方,腰部放松一边顺时单出胯,形成“三道弯”动态。
蓝菲舞蹈科普小帖士:花鼓灯音乐特征
安徽的花鼓灯音乐在我们众多的音乐中是比较突出的一种。
它的音乐直接取材于自然界和劳动生活,地域特色强,艺术整体表现力强。
花鼓灯的音乐呈现出个很鲜明的特征,即紧拉慢唱。
主要表现在花鼓灯音乐伴奏主要是打击乐,曲调形式多为抒情明快的民族徴调式与宫调式。
花鼓灯的伴奏是在背鼓的指挥下,配以各种合适的锣鼓点,形成了锣鼓点的连续组合。音乐铿锵有力,热烈奔放,节奏明快紧凑,感染力强.
在安徽花鼓灯表演中,花鼓灯音乐通常包括花鼓灯锣鼓、花鼓歌和后场小调。
花鼓灯在民间广场演出的开场前,为招徕观众,一般都要先演奏像《蛤蟆跳井》、《小五番》等打击乐,用于舞蹈伴奏的花鼓灯常用鼓点共有凤凰穿天、大掖步、手搭凉棚、抹扇等20余个。另外,花鼓灯表演中演唱的“花鼓歌”的间奏也是用锣鼓伴奏的。
喜欢中国舞的粉丝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