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敦煌敦煌舞的创建与发展

患白癜风可以要孩子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47163.html
                            

“敦煌舞”是近四十年来一个新兴的舞种。它具有我国西部特色,属于中国古典舞范畴,来自“敦煌艺术”中的壁画舞姿。

“敦煌艺术”是中国西部文化艺术的一朵绚丽奇葩,它承载着我们西北地区所具有的独特风貌,是西部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民风的艺术载体。

“敦煌舞”的创立使“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耀眼明珠,所指即是著名的敦煌石窟艺术(我们统称为“敦煌艺术”),当今在“一带一路”倡议视野下,它显得尤为重要,更加辉煌。

“敦煌艺术”中所含乐舞更是一个最大亮点,舞姿独特别致,高雅恬静,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敦煌舞来自敦煌壁画舞姿,被誉为人类文化圣地的敦煌石窟艺术中,壁画是主体、是瑰宝。它是敦煌艺术中最大量、最集中、最丰富、最精粹的遗存。最主要的敦煌莫高窟,就有个洞窟,窟窟有壁画,拼接起来长达多平方米,有世界上最大画廊之称。这些壁画中,几乎每幅都有舞蹈形象,如在窟顶、龛楣、藻井邀游的飞天,凭栏上的天宫伎乐,经变画中的娱佛、敬佛的献舞者——伎乐天,出行图中跳着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世俗乐舞,以及富有舞蹈美感的彩塑菩萨、天王力士等,真是琳琅满目,精妙绝伦。

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艺术,是建筑、壁画、彩塑三者互相结合而成的。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面非常广阔。对它的研究主要分为石室文物和莫高窟艺术两大类。我们对其中壁画舞姿的研究,当然是属于后者。

敦煌莫高窟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使这一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再度辉煌,响彻全球。但它的价值不在于今日提供鉴赏、审美之用,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舞蹈形象充分反映了从十六国北朝至元代千余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舞蹈服饰、形态、风貌,为我们挖掘、整理、弘扬我国优秀舞蹈传统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形象资料。依此创建的“敦煌舞”,虽不是直接的非遗内容,但它是对非遗的研究性、开发性的传承。如何将敦煌舞教学和研创与非遗保护、传承结合起来,也即是把敦煌壁画固态舞姿活化出的具有浓厚敦煌色彩的“敦煌舞”发扬传承,将用心血创造的这一精神财富留给世人和后人,则是我这个创建实践者的心愿!

属于中国古典舞范畴的“敦煌舞”的起源,是中国舞蹈史学家们智慧的发现和设想,建议甘肃省艺术团体把敦煌乐舞艺术搬上今日的舞台,让伟大的敦煌乐舞艺术在当代民族舞蹈事业中放射出光芒!这一非同一般的建议,得到了甘肃省相关领导的支持并付诸实践。著名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就是这样产生的。紧接着从教学角度深入研究,开启教学体系的创建,形成新兴舞种,命名为“敦煌舞”。

敦煌舞祥和端庄,古朴淳厚,风格独特。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又是当代的新创造。笔者认为,一个舞种或流派的形成,它需具备教材、人才、剧目三大要素,这也正是笔者创研敦煌舞教学的初衷。

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再版并拟收入中国舞精品大系之中的《敦煌舞教程》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元素训练三节呼吸与眼神,肋、胯、膝,肢体曲线。第二,基本动作技术训练十节:手、臂、单脚、脚位、腿、腰、步法、跳跃、旋转、琵琶舞动。第三,性格组合训练七段:思维菩萨、莲花童子、武伎、舞绸伎乐、飞天女神、舞姿组合、反弹琵琶。这是自年秋后开始,至今已38年的研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订完成的。

下面简单讲四个问题。

01

如何认识壁画舞姿

莫高窟在千年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动、风俗习惯的变化以及审美标准的不同,不同时代的壁画、彩塑是有着不同的题材、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风貌。其中,敦煌壁画舞姿受西域的影响也随之变化。因此,笔者认为,对敦煌壁画舞姿及彩塑,既不能看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又不能把不同时代的舞蹈造型截然分开,而应从中找到它们的发展、演变,从发展演变中去研究它们的内在联系。正是这种内在联系使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敦煌壁画舞姿有着一种共同的特色。也就是说,不管哪个朝代的壁画舞姿,都有其共同的基本格调。如第窟(早期)听法菩萨群中的一个提腕推掌舞姿同第窟(盛唐)经变中的伎乐菩萨相比,前者外来味浓,后者民族味浓,但两者身体倾向手的位置,是基本一致的。类似的比较很多,还有另外一种状态:有些早期洞窟壁画中呈舞态的一排排菩萨造型,第窟北周壁画中供养伎乐造型,同唐代经变画中舞蹈菩萨的造型,虽然三者动作差异很大,但在身韵神情上却依然使人明显感觉有其共同点,一眼即能判定它们是敦煌的东西。这不同中的同,正是敦煌的独特风格,也是应该细心研究、认真掌握的地方。

概括起来,敦煌舞姿的外部特征如下:

1.手的形态丰富多样,纤细秀丽,富有中国的古典美。

2.手臂柔曼、棱角、多弯。

3.赤足而舞,脚的形态为勾、翘、歪,脚的位置也丰富,它是形成特殊舞姿的重要环节。

4.体态多为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有圆润、直角两种类型(推胯、坐胯所形成),也有多道弯的肢体曲线。

5.使用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的舞姿。

02

如何将“静变“动”

因为要建立敦煌特色的舞蹈,创编其训练教材,只有风格掌握准了,才能真正再现敦煌壁画舞蹈艺术。明确它的外部特征,固然是确立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舞姿之间的起承转合(动律),也就是怎样使静止在洞窟里的舞蹈姿态,变成活的舞蹈,在这重要的环节上,笔者的思路是:依据壁画舞姿特点,参照有关舞蹈史料对唐代乐舞的介绍(敦煌壁画舞姿是以唐为核心的)。笔者认为,隋唐时期所制定的九部乐、十部乐中具有三结合特点的《西凉乐》(西域、中原和当地民间相结合的舞乐)在敦煌壁画艺术中得到充分的反映,有敦煌一带的地域特色,也可说是我国的西部特色。因为它是中国古代西部文明的象征,因此,把它确立为“敦煌舞”的主要风格去捕捉,创编会比较准确。

(一)从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来看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历史上东晋王朝迁徙江南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一些封建政权,其中在甘肃一带的前凉、后凉、北凉三个王朝,曾建都于凉卅I(今武威),西凉王朝即建都敦煌。当时西凉是内地通往西域的交通孔道。自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西域、印度远至欧洲,各国的商队、使者、学者就在河西一带来往频繁。凉州敦煌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中原文化经过这里向西域、印度传播,西域印度文化也通过这里介绍到中原。《西凉乐》既吸收了汉族乐舞又接受了西域乐舞的影响。这就说明由于当时的地理和历史条件,西凉地方乐舞,很容易接受中原和外来乐舞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三结合”特点的风格独特的《西凉乐》。可以肯定的是,产生在这一带的《西凉乐》(敦煌一带),是一定会反映在敦煌壁画乐舞图中的。因为壁画中的乐舞艺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虽然服务于佛教,有着很大成分的神奇幻想和艺术夸张,但它仍是以现实和生活为依据的。从几幅大型《出行图》壁画,以当时当地(河西的)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河西一带上层社会的现象,就证明了这一点。敦煌学者史苇湘先生在《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莫高窟》一文中谈道:“这一千年中敦煌地方的历史在莫高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离开了河西与敦煌的历史,莫高窟艺术就无从阐述,也无法理解。因而敦煌佛教艺术在历史上也是反映现实的一种形式。”敦煌学家常书鸿先生也曾说:著名的敦煌石窟,是中古时代我国西北各民族地区文化艺术、语言文学、宗教思想的总汇。敦煌,《后汉书郡国志》引《耆旧记》说它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说明这个历史名城很早就已是我国西北各族人民聚居、活动和交流的地方。

另外,敦煌乐舞研究家高德祥先生在他的巨著《敦煌乐舞》第29页中也谈道:“……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