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蝴蝶”是浙江永康的民间舞蹈,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凝聚着历史的深厚内涵。永康市地处浙江中部,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丘陵半丘陵地区,而永康县高镇村的民间舞蹈:十八蝴蝶就发祥于此。
十八蝴蝶的起源是伴随着宗教仪式、风俗而产生、发展的。十八蝴蝶是于年秋,由当地民间艺人王春山等人创造的进香节目。因为当时的娱神节目多由男性扮演,男扮女装,形象不美。高镇村民间艺人王春山(-)从风俗“二月鸢”(清明节前后放风筝)“蝴蝶风筝”与民间舞蹈蚌壳张合犹似蝶翅飞舞的形象中得到启发,创造了美丽的蝶翅道具与舞蹈的主题动作。由于永康县的民间舞蹈名称,多用“十八”为名,该舞也号称“十八蝴蝶”。永康手工艺发达,民间绘画、篾工水平较高,因此道具制作精巧美观,且女演员扮相漂亮,“十八蝴蝶”于年在方岩庙会上首次上演,轰动一时,各地纷纷邀请演出,竞相模仿学习,不仅风靡永康县,并流传至东阳等地。
据永康县民间习俗:“十八蝴蝶”排练以前,需先以猪头、全鸡、全鹅摆供敬神,学徒们敬拜,朝天发誓,拜认王春山为师,同饮拜师酒后,再学舞学唱。
永康高镇村一带盛行六年一次轮流接送‘胡公大帝’的习俗。轮到迎送的村子,这年就是大吉大喜,要与其他村子一起,组织起庞大的朝山进香队伍。队伍以鼓乐案旗(画有龙纹的旗帜,旗上署有地名)为前导,接着是身背大刀,手持铛叉、盾牌、棍棒的青壮年组成的罗汉队;其次就是十八蝴蝶、高跷、十八狐狸、三十六行、莲花落、九曲珠、莲花芯等娱神节目;再后是由一人扛于双肩的以香樟木雕刻而成的方岩山景、寺院大殿和‘胡公’神像。头戴纸花、服装新颖的信徒,则紧紧尾随其后。”
十八蝴蝶在流传过程中逐步发展、改进,如道具蝶翅,开始时在蝴蝶双翅上系绳,由演员拉绳牵动蝶翅开合,后来则改在蝴蝶大、小翅连接处的中心点系上一铁丝圈,套在演员的上臂中部,双手叉腰,蝶翅随着演员的双臂前后摆动而飞舞,不但省力,而且动作姿态更加优美。
年,群众文化工作者会同民间艺人作了进一步改进:把原先伴唱的民间小调,改用民间乐曲《无锡景》,以半足尖小碎步为基本步法,在原有的“大飞”、“小飞”动作基础上,又增添了“左右侧腰飞”、“高低飞”、“半翻身飞”、“横飞”、“退飞”等动作;在蝶翅周围镶上约两寸多宽的小纺绸边,增加蝴蝶的活力感。从此,十八蝴蝶不光在民间广场上流行,也成为优美的舞台艺术作品,在年和年“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分别获一等奖与演出奖。
传统的“十八蝴蝶”由十八名少女,背负五彩蝶翅道具扮演蝴蝶,另有两个姑娘扮演花神,彩蝶尾随花神翩翩起舞。演出时,走时唱,跳时不唱。该舞蝴蝶的基本动作只有“大飞”、“小飞”两种,模仿蝴蝶上下翻飞的姿态。花神基本动作是脚走“圆场步”,双手交替向外甩绸带。“十八蝴蝶”伴以悠扬的江南乐曲,组成群舞。舞蹈场面热烈、节奏欢快、舞姿优美、色彩艳丽,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十八蝴蝶寓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歌颂真善美,较好地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秀丽之美,被誉为“江南文化奇葩”。不过由于十八蝴蝶是依附于方岩庙会娱神活动而盛行,随着时代的进步,“胡公保佑”的民间信仰观念渐趋淡薄,参与演出的人群越来越少。再者,其道具制作难度较高,彩绘工艺较为复杂,且较难保存。现今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乏人,制作技艺濒临失传,亟待保护。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