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了《摆手歌》去谈论摆手舞,总有些以偏概全之嫌。
我们探讨摆手舞的起源,不能脱离摆手祭祀。舍巴日是一个大的文化系统,而摆手舞蹈只是它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存在与大系统有着紧密的关联。舞的形态,离不开仪式与歌的制约。舞是祭祀仪式的主要形式,歌才是祭祀仪式的主要内容。离开了歌去谈舞,只会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摆手歌》。
《摆手歌》最适宜于舞蹈的就是其中的《民族迁徙歌》和《农事劳动歌》。从目前尚存的传统摆手舞来看,反映的内容离不开这两大类,特别是《农事劳动歌》:斫草、挖土、做秧田、泡谷种、插秧、薅草、吃新、打包谷、背包谷、摘茶籽、捡桐籽、弹棉花、织布、染布、缝衣、打铁、装犁耙等,至今在舞蹈中均有保存;只是少了些歌唱,变成了“哑舞”。
今日的摆手舞,丢失最多的应该是《民族迁徙歌》,这是最适合摆手舞表现的内容。除动作富于特色和特别精彩的抖蚤子、驱蚊子、空拳斗虎、赶野猪等被传承下来,其他的都已“失去记忆”。
讲述民族的历史,往往是大型祭祀仪式的必须内容。传统摆手舞,最初模仿的就是民族的迁徙。整个行进中的舞蹈,其基本动作、基本节奏、基本内容,表现的主要就是迁徙。迁徙中有苦难也有惊喜,有战斗也有宁静,有奇遇也有故事。
我不赞同舞蹈的基本动作“顺拐”是源于穿老林、钻刺蓬、拨藤蔓、越溪涧、过险道的迁徙经历;因为摆手歌明明白白唱的是:土家人的祖先是从水路迁徙而来。
考古和史料告诉我们:在迁徙之前,古代巴人是沿江河而居,船是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一些重要的仪式都要与船发生联系。根据考古发现证明,他们在推行部落或部落联盟酋长时,都要各做一只陶船放到河中任其漂浮,看谁漂得最远、不沉,胜者为王。年发掘的湖北宜都红花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件残陶船,复原后长7.2厘米,在船舷的一端和外侧,有成行的剔刺纹,排列整齐。
这与史籍和《摆手歌》的记述相吻合。
习惯于水上生活的民族在迁徙中自然想到的是走水路,因此,旱路并非是土家人迁徙时的主要途径。根据《摆手歌》的记载,水路,才是他们前进的主要方式:
山路走到了尽头绿水挡住了去路看着、看着来了一条小船浮在水面上漂荡鸡蛋壳做成的哩这条船不能上看着、看着来了一条小船浮在水面上漂荡芭茅杆杆做成的哩这条船不能上看着、看着来了一条小船浮在水面上漂荡半截沉在水里青㭎木做成的哩这条船不能上看着、看着来了一条小船轻轻浮在水面上是杉木板子做成的哩就上这条船吧社巴公公上船来社巴婆婆上船来各家婆婆上船来田家、向家、王家、彭家、梁家、张家、李家、鲁家、覃家……骑马的下马骑驴的下驴鼎罐锅子搬上船路上要煮吃的哩柴刀斧头莫忘了路上用它砍柴烧打猎的套子,捉鱼的钩网打虎的虎叉,捉猴的麻套样样东西装上船样样路上有用场竹卦要带来路上要问神灵王龙尺要带上路上还要玩社巴……终于开船了!“清早太阳水中出,晚上太阳水中落,船行几天几夜,谁也记不清楚”,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那已经消失了的婉转轻柔的舞步;“滩陡、河窄、浪激,背纤、撑船、闯滩”,我们看到了摆手舞最基本的特质:坚持、勇毅、执着、向前;“木船到了龙马嘴,天宽地阔好廊场”,又是一片开阔;“那条河水绿油油,这条河水黄澄澄,两只木船分河行,各找地方好归根”,这里,我们又看到了舞队的变形……
船队过了白江头,到了四方溪,这里滩陡、河窄、浪激;又到了茨滩、凤滩,船行似箭;背纤、撑船,又到莫托溪;两岸大树遮荫,满河落叶;船过石马潭,又过双溶州,看见雪花洞,又是九龙厅、罗依溪、占潭口,这时天开地阔,到了王村——
这里是安身之处这里是落脚之所要留下的这里留下要前行的继续开船在载船迁徙的模拟过程中,“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基本动作和舞蹈节奏,最能表现划船的动作,其顺拐、屈膝、抖动、下沉等舞蹈要领,在搏击风雨、艰难划行的形体中,最能得到体现充分。
因此说:土家族摆手舞,来源于土家族人的生活与生产;主要源于土家族的祭祀仪式舍巴日,其基本的舞蹈动作,来源于早期的《摆手歌》中的民族迁徙歌和农事劳动歌。
在迁徙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不少的故事,《摆手歌》都有明确的记载。这些故事,就有可能是穿插在摆手舞中的故事表演,其中一个“洗洗口遇上怪人”的故事,这些怪人“嘴巴像水瓢,鼻孔像灶孔,脚杆柱头粗,手上都是毛,叽叽卡卡笑,搂手搂脚地过来了”就很有可能是著名的“毛古斯”的原型。毛古斯到后来脱离祭祀单独表演,于是又有了不少的“发展”,又有了不少的“解释”。其实,它同样也是“舍巴日”大系统中的一环;只有回到大系统中,我们才会知道,毛古斯并非土家族人的祖先;而是祖先在进入武陵山区时遇到的原住民——当时的土著。
毛古斯舞(彭梁兴摄)
我们探讨土家族人的生活、生产时,只注意到了他们是身处武陵山的崇山峻岭;却忽视了酉水河、猛峒河、水车河对他们是同等的重要。武陵山区的很多地名也说明了这种重要性:土家语“补”“步”是“船”,“足”是“出”或“造”,保靖县拔茅乡的“补足”寨和“补足河”,龙山县苗市的“补足湖”和永顺县的“补足土”“步溪”,就是“造船”或“开船”的地方,羊峰乡的“步溪”,其中“溪”是“牵”义,“步溪”,意为“牵船”或“拖船”;“补路土”是“请撑一下船”的意思。
研究土家族,不忘水文化;探索摆手舞,也应注意船的存在。
在划船这个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舍巴日的仪式继续进行,祭祀的舞队模拟先人迁徙时的生活场景:抖蚤子、驱蚊子、空拳斗虎、赶野猪;达到定居地之后斫草、挖土、做秧田、泡谷种、插秧、薅草、吃新、打包谷、背包谷、摘茶籽、捡桐籽、弹棉花、织布、染布、缝衣、打铁、装犁耙等,被继承或继续创造出来……
虽然在今天,船对土家人的重要性已不复存在,但传承和保护摆手舞,也要不忘它的本质特征:顺拐、屈膝、抖动、下沉,列队、唱和、踏歌、前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