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迪学校注重文化传承培育有中国魂的世界

北京医院荨麻疹治疗 http://m.39.net/pf/a_9104831.html

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霜(左三)与学生分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爱迪学校的学生通过京剧、地方戏剧、民族歌舞等多种形式,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李强

6月12日,北京爱迪学校“致敬传统文化”主题文化节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文化节由“世界人·中国魂”音乐会、“与国宝守护人面对面”文化沙龙和“最中国,最世界”学生作品展三部分组成。数百位师生通过京剧、民族舞蹈、歌曲、绘画作品等表达着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评剧皇后”新凤霞之女吴霜、《国家宝藏》节目“国宝守护人”耿朔等也来到现场,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传统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搭建平台

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

老生、花旦轮番登场,稚嫩唱腔演绎着国粹经典;铃鼓声声红裙飞舞,孩子们用舞姿诠释着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爽朗;四胡与尤克里里碰撞出优美旋律,达斡尔族的历史在师生弹唱中流淌……在北京中山音乐堂,北京爱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通过钢琴、京剧、地方戏剧、民族歌舞等形式致敬传统文化,展现中西文化交融的校园生活。

爱迪学校城市校区校长连虓说:“音乐无国界,是人与人交流的最佳纽带。爱迪学校搭建舞台,让学生用音乐去表达情感,体验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文化的核心”。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给学生搭建平台,在合作与展示过程中,学生身上会逐渐培养出文化自信。

学校四年级学生王海纳参与了维吾尔族舞蹈《铃鼓声声》的表演。这是她第一次登上这样大的舞台。为了演绎好这个舞蹈,她和其他小演员一下课就聚在一起讨论动作细节。王海纳说,自己小时候曾学习芭蕾舞,但是现在已经被民族舞蹈深深吸引。“民族舞蹈背后蕴含很多历史和情节,老师在教授舞蹈动作之前会先给我们讲民族历史。在排练过程中,我了解了维吾尔族人的服饰特点、风俗礼仪以及他们的性格特质,我很想和维吾尔族人交朋友。”

开设课程

走进博物馆学历史知识

在日常的教学中,爱迪学校还通过博物馆课程,优化学生们传统文化学习的体验,增强传承传统文化意识。

据介绍,爱迪学校是北京第一所在校内推崇博物馆课程的国际学校,自年以来,课程已累计超过课时,受益学生人次超过人。爱迪学校小学副校长吴丹介绍,学校与专业的博物馆美育机构合作,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针对性定制博物馆课程。每个月老师会带学生走进不同的博物馆和展馆,比如,带学前班的孩子研究《山海经》中的异兽,并且鼓励他们创作自己想象中的神兽;带小学生在故宫中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相关知识,并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制造神殿。

不少家长在陪同孩子参加博物馆课程的过程中也深受启发。他们表示,孩子以前也会通过查资料、看书了解历史文化知识,但是许多内容对孩子来说只是一张图片或一段文字,他们的理解远不如真正在博物馆中学习那么深刻。吴丹说:“在博物馆课程中,家长们发现了带孩子走进博物馆是为了什么,要看什么,又怎么去看。”

亮点1

与评剧大师同台演绎经典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我还没出生时,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会上,老师为同学们朗读了小学语文课本中《我的舞台》一文。就在同学们对文中的主角充满好奇时,文章作者、当代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作家吴霜突然出现在了孩子们中间,并和她们同台演绎评剧“花为媒”的经典选段《玫瑰花开》。

作为评剧“新派”创始人新凤霞与著名学者、戏剧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吴祖光之女,吴霜是在中国传统音乐滋养中成长起来的。“从三四岁起我就出入剧场,妈妈的演出我场场必到,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许多戏文和演唱时的身段、板眼,6岁时,妈妈就请了师傅教我练毯子功。”

后来,出于兴趣,吴霜开始学习美声,并于年前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留学,直到年才回到国内。她告诉孩子们,在国外的十几年间,自己每次有机会上台演出,都会演唱中国的评剧或京剧,深受西方观众们的喜爱。“我学了多年美声,却一直没有丢掉中国传统的东西,反而觉得,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能够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创造。”

亮点2

和学者交流传统文化教育

当天,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国家宝藏》节目“国宝守护人”耿朔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传统文化教育沙龙,与观众探讨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方法。他表示,这一代的很多孩子未来要走出国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他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世界是多元的,为什么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不一样。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脉络,都植根于承载它的那片土地。传统文化底蕴让我们走向世界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哪些是我们的优势,哪些需要改进,而不是茫然失措或者盲目自大。”他还强调,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不只是技能方面的学习,也应包括对历史情景的全方面体验以及对古人审美情趣与精神世界的了解,而博物馆是一个特别好的课堂。

耿朔认为,现在的问题在于大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平台和方法需求十分强烈,而从业者提供的产品仍然比较稀缺。在他看来,学者既要写出专业性极强的文章,也要为大众的知识普及做贡献,目前,除了参与《国家宝藏》节目的录制和一些线下活动,他也在尝试通过线上音频等形式分享传统文化知识。

■学生故事

做中国传统文化小使者

●郭子轩爱迪学校二年级学生

“制作青铜器真的很不容易,当我在青铜展览馆看到那些造型独特、花纹繁复的青铜器,我不由得向中国古代的工匠致敬。”今年春天,郭子轩经过选拔进入故宫紫禁学堂参与博物馆课程,在第一堂课上,“国宝守护人”耿朔为孩子们介绍了兵器、石器、酒器等青铜器,并且讲解了它们的制作方式和工艺。让郭子轩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还带来了一个青铜鼎的复制品让大家去触摸感受。“我发现鼎上面有一些古人留下的指纹,当我把自己的手指放上去的时候,感觉仿佛回到了古代。”

博物馆课上,郭子轩最喜爱的环节要数工作坊了。课上,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些小物件。郭子轩在青铜器课上制作了食器,在古代建筑课上制作了南方庭院的模型,在书法课上书写了篆书扇面等。课后,郭子轩还常常把所学的内容在班级里分享,做传统文化传播小使者。最近,郭子轩正在琢磨着如何“古为今用”,他说:“古代有很多好的创造,比如屋顶排水的好方法,我希望将来能把这些智慧运用到现代生活中。”

■校长说

建立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的价值观

●爱迪学校校长LydiaLiu

此次爱迪学校文化节上学生的表演及艺术作品,都是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一个缩影。对于国际学校的学生而言,学习世界文化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建立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认同感。今后在世界各地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解读,必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培养具有“中国魂的世界人”是爱迪学校一直以来的教育理念,也是国际学校当下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冯倓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