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舞作为魔性舞蹈的领衔者,深受着大众喜爱,海草舞的挑战者在最近出现后——熊猫舞便来势汹汹地引起众多网红主播参与某短视频分享APP挑战,并在APP大受欢迎,争相模仿,热度有望超越海草舞。
“登嘎甘”为白马藏语,汉译为“熊猫舞”,是起源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的传统祭祀舞蹈。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核心主题从最初的“驱邪避祸”已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祈祷祝福”。表演“登嘎甘”主要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进行,一般用“莽号、鼓、钹”作伴奏,其基本节奏型为两拍子,舞步在模仿大熊猫动作体态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格化的夸张变形,憨态可掬、十分逗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为熊猫吃竹子、熊猫喝水、熊猫爬树、熊猫垒窝、熊猫嬉戏等。
熊猫舞熊猫舞面具的造型是动物形象,仔细看它不像熊猫倒像熊,而且面目狰狞用以威吓鬼怪,这与族人原始动物崇拜、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这种图腾崇拜的习俗,在今天,已经演绎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全世界不足10人会跳
珍贵的熊猫舞遗憾的是,随着上草地村会跳的老人相继去世,如今只有不到10人会跳熊猫舞了。年,九寨沟景区邀请上草地村村民组成诺日朗展演团到景区表演,毛云安便开始从年轻人中收徒教习。好不容易收了4个徒弟,其中一人见打工更挣钱,便离开了演出队。如今,毛云安只有3个徒弟带在身边。
让毛云安欣慰的是,这个舞蹈如今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前我们只在寨子里跳,现在到九寨沟的游客都能看到。不仅如此,当地文化部门正在计划将熊猫舞植入校园生活,让当地孩子从小就能感受传统舞蹈的魅力,为熊猫舞培养更多的苗子。
据了解,在如今“苯波教”依然盛行的白马藏族聚居地区,“登嘎甘”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头顶动物头骨拟兽起舞的原始形态,是“万物有灵”动物崇拜的活态遗存,不仅展现了九寨沟白马先民最初的立体造型艺术和审美意识,更成为九寨沟县白马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记录本民族文化、传承本民族发展史的一个活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