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田里的博物馆,透过麦田看河南

这不咖啡豆,这是年前已经碳化的小麦!

年,随着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的西城遗址被发现,粟、黍、水稻、小麦和大豆等粮食作物的炭化遗存也一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粒来自年前的小麦,已经完全碳化,黝黑饱满像是咖啡豆。但是,这一颗小小的麦粒犹如一个时空的传送门,把四千年来,有生活、有温度的河南大地的历史沉淀传送到我们眼前。

古人赞叹:“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今人歌咏:“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

所以,麦田,对于河南人来说,到底是什么意义?

一穗小麦,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这是多天生命的从稚嫩到成熟;

一垄小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是河南农民的辛劳与喜悦;

麦田从青到黄,从黄到青,是巍巍四千年的朝代更迭和历史交替。

麦田意味着粮食,有粮食,才会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有粮食,才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土地、麦子、粮食,是刻入河南人骨血中的记忆。天下粮仓,从古延亘至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始终坚韧,这是融入河南人骨血里的性格基因。是的,麦田对河南人而言,已经长成心底的根系,融入性格基因,麦田是河南人的根脉。

所以,麦田的创意也是《只有河南》项目的核心符号,不仅在李家村剧场的舞台上有一幕关于麦子的舞美片段,在幻城里也同样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麦田。

麦田的创意呼应了河南农业大省的地位,是河南学子翻不过的高考线,是河南四千年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心酸血汗。直到今天,全国四分之一的麦子都是由河南出产,这片土地在默默供养着中国人。

这一垄麦田,我们丢不掉,也舍不下!如今,我们河南经济发展稳居全国第五,并且还在快速向前迈进,此时此刻的河南需要更大声地向全国、向世界去讲述自己的故事,把这处中华文明肇始之根,变成枝繁叶茂、生生不息的擎天巨木。

这个五一,去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麦田里的博物馆”吧,风吹麦浪,光影流动,在麦田与文物交相辉映的瞬间,唤醒根脉记忆。沿黄九省区12家博物馆的59件馆藏文物复刻、仿制品在此展示,“塑魂”“铸根”“同源”“铭心”“守望”五个单元,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娓娓道来。

贾湖骨笛,中国最早的乐器,也是世界发现最早的乐器,是祖先在农闲夜晚与友人娱乐时所创吗?

春秋莲鹤方壶,郑国国君在祭祀时,也曾祈求上仓风调雨顺,小麦丰收吗?

武则天金简,在登封嵩山峻极峰北侧的一个石缝中发现,颠簸流落河南千年,有没有也在麦田沉睡过?

舞蹈纹彩陶盆、贾伯壶、三星堆面具、马踏飞燕......59件展品,7个省份12家博物馆参展。

千年的文物散落在河南麦田,它们会说什么悄悄话?

我不知道,但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滚烫。

风吹麦浪,光影流动,在麦田与文物交相辉映的瞬间,让我们再次开启一段浪漫的文化之旅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9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