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舞毯可被统称为『舞筵』。敦煌壁画所描绘的舞筵具有不同形制,大体可分为圆、方两类。舞筵的不同形制与舞伎所跳舞蹈种类有一定联系。如表现胡旋舞的舞伎脚下皆为圆毯,而表现其他舞蹈形式的舞伎脚下多为方毯。
初唐莫高窟窟阿弥陀净土变乐舞局部
以敦煌莫高窟二二零窟中的阿弥陀净土变和东方药师经变为例,其中的舞伎表现的皆为胡旋舞。南壁阿弥陀净土变中两位舞伎侧向对舞,做『吸腿』之姿单足立于带有长毯穗的小圆毯上。北壁东方药师经变中则有四位舞伎,分文、武两组,文在右,武在左,两组舞者也都足踏小圆花毯旋转起舞。两铺壁画中的圆毯皆具有明显的萨珊波斯风格,边饰多为联珠纹。
初唐莫高窟窟东方药师经变舞乐局部(右)
壁画中的胡旋舞表演方式同文献记载相一致,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俳优』条记载:『舞有骨碌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毬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毬子上,其妙于此也。』在圆毯之上原地飞速旋转而不踏离毯面是胡旋舞的特色之处,因此舞筵形制需适应舞蹈方式,小面积的圆毯最能展现舞者的技艺高超。
初唐莫高窟窟东方药师经变舞乐局部(左)
这类供胡旋舞使用的圆形舞筵多由西域供来,以牛羊之毛与麻线之类制作而成,上面艰涩而底下光滑,目的就在利于旋转。这样的圆毯也曾出现于在不同的艺术载体之中,如湖南省博物馆藏长沙窑贴花舞蹈人物纹壶,其壶身上饰有一位在圆毯上起舞的舞伎。
中唐榆林25窟观无量寿经变之舞蹈局部
其他类型的舞蹈不同于胡旋舞,其普遍动作幅度较大,因此不适宜在小型圆毯上起舞。如胡腾舞,舞蹈程式中有急速蹲跳、环形腾踏、左右跳跃腾踏等特征舞步,因而需要较大的舞筵。莫高窟第二八六窟南壁中唐时所绘的舞伎,所做胡腾舞动作特征明显,正在长方形花毯边做腾踏动作。
晚唐莫高窟窟对舞
晚唐莫高窟85窟乐舞局部
晚唐莫高窟窟舞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