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好的父母,应该帮孩子去尽力坚持一件事,而不是陪着他一起随意放弃。“不喜欢的事,就可以不做”,这是一句错误的话。我们必须明白,好多事,孩子不坚持,只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够坚持。一个优秀的孩子,绝不可能横空出世,其背后必然有着父母付出的无数时间和心血。
01
女儿学舞蹈快半年了,每个周末他都准时上课,我都准时陪伴,经常看到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试听、咨询,临走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回去再问问孩子喜不喜欢,然后决定报不报名."
这让我想起最初问女儿愿不愿意学,好话说了一箩筐,他都不愿意进教室去看一眼。后来被老师的动作吸引了,同意报名先试一下,于是我先报了一个月的课程,每周上两次,和同学一起,上得很高兴,练得也认真,带来的效果是,吃饭更香睡眠更好。
但是,过了一段开始不耐烦了。
一天晚上,她终于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上课!”
“为什么啊?”
“我不喜欢舞蹈!”
对于孩子的这种反应,我早有预料,于是安慰了她两句,然后坚定地告诉她:“今天必须得上!既然报了名,就要坚持下去,妈妈会陪着你的。”
“不去,我就不去!”她继续闹,然后感叹了一句:“大人真幸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小孩真不幸福,什么都要听大人的!”
我告诉她:“很多事情你们小孩还不懂,不能做决定,就得听大人的!”
在没有孩子之前,我曾告诉自己:我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凡事跟他商量,绝不逼他做任何他不想做的事。
然而有了孩子之后,我的想法渐渐变了。
我渐渐发现,父母绝对不可能与孩子成为朋友,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有时甚至要逼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尤其是学习。
现在我再问她:“你喜欢学舞蹈吗?”女儿说:“当然喜欢啦!”全然不记得当初自己怎么都不愿意学的事儿了。——可见,孩子的喜欢和不喜欢都是很情绪化的,孩子的不坚持,缘于我们的不坚持。
0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部分父母越来越“尊重”孩子,常常喊着给孩子“爱和自由”的口号,要求与孩子平等对话,然而很多时候却是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很多父母口里的“尊重”,变成了“遵从”。
于是,在孩子对舞蹈、音乐、美术等感兴趣的时候,二话不说报了名,然而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不耐烦之后,又遵从孩子的决定,不想学就不学了呗,没事,孩子快乐就好。
“不要逼孩子学他不想学的东西,孩子快乐就好”,这话听上去是对孩子的尊重,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负责任。
孩子的学习,自然要尊重其兴趣为前提,但是大部分由兴趣引发的事情,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必然会遇到瓶颈,这时候兴趣可能就变成了折磨。
只要坚持下去,折磨过了,兴趣变成了特长,接下去就是享受。这种变成特长之后享受到的乐趣,又会驱动孩子继续深入学习,由此进入良性循环。
然而,以孩子的天性来看,早期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很容易感兴趣,但要想仅靠兴趣和内驱力让孩子长期对一种事物感兴趣并坚持下来,基本上不可能。
任何学习必然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的阶段,这时候家长不“逼”孩子,让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么孩子的学习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东学一下西学一下,永远体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形成恶性循环。
03
当然,家长的“逼迫”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不要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俞敏洪的女儿从小学钢琴,七岁时获得了“温哥华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八岁时就考了钢琴10级。当时,他太太以为家里就要出一个钢琴家了,于是开始给女儿加量。本来是每星期学习一个半小时钢琴,增加到每星期五个小时。
这使女儿一下热情骤减,就在她要放弃的时候,俞敏洪对女儿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宝贝,长大后,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孤单的时候。
如果那时我和妈妈都不在你身边,如果能有钢琴、音乐陪伴你,你就不会感觉到孤单了,因为你能倾诉。
要不要继续,你自己决定,这是老爸对你的一贯原则。
听完这番话后,她女儿不但没有放弃钢琴,反而更加自觉地练起了钢琴。后来,她的钢琴弹得越来越流畅,而且也开始对其他乐器产生了兴趣。
04
美国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决定孩子未来的,并不是智商,而是坚持,而让孩子遇事能坚持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长陪着一起坚持,最好的教育,是家长的示范。
所以说,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一个优秀的孩子,绝不可能横空出世,其背后必然有着父母付出的无数耐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