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度的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选9月28日落幕。过去13天,8部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创舞剧上演,中国舞蹈界高手过招。
在检阅中国舞剧创作成果的同时,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斌、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东方歌舞团一级编导周莉亚等专家也汇聚一堂,在中国舞蹈高峰论坛上探讨当前舞剧发展的难题与困惑。
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常务副总编张萍指出,近年来中国舞剧创作出现了在“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几个维度和谐统一的“爆款”。这类作品设定了集中国故事、中国价值、中国形象、中国精神“四位一体”的美学原则,某种程度上建构着中国舞剧的全新价值体系。
冯双白近日参与了央视《大幕开启》栏目录制,聚焦“爆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他认为这部作品创造了中国当代舞剧的奇迹,上海歌舞团演员王佳俊、朱洁静的表演是教科书式的,达到了全新的审美高度。更让人高兴的是,“80后”编导韩真、周莉亚等年轻的创作者已经扛鼎,“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进步”。残酷的是,当前好作品依然太少。
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周莉亚认为,舞剧创作有外驱力和内驱力两大动力:外部环境作为作品产生的土壤,直接决定了作品成色;编导的创作初心、个人特质、艺术追求所构成的内驱力,也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二者达到平衡与最优化,才是创作者最期望的创作状态。
中国舞台剧的生产是否能借鉴电影工业的流程和体系?这是陈飞华时常思考的问题。他认为,要创作一部优秀的舞剧,需要一个庞大的系统。就人才方面,需要储备过硬的演员人才队伍、舞台美术队伍、市场营销队伍和其他职能部门。作品一定要“走出去”,真正面对市场,同时在艺术制作和生产过程中,积极拥抱互联网。
近年来在海外参加舞蹈论坛,许锐感受到,中国舞剧的特质正在引起国际舞蹈学界的兴趣。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赵明也认为,中国舞蹈家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更迭,竞争力不断提升。但他也提出,中国舞剧发展40余年,不少编导形成了固定的比赛思维模式,为获奖而进行舞剧创作,导致同质化作品越来越多;编导自身创新意识不够,使得作品缺乏时代特质,不能反映时代精神,这些问题都值得认真探究。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周由强认为,中国舞剧不仅要深度挖掘人性的内在表述,也应该立足中国性、时代性、大众性,舞剧艺术的灵魂只有落足于中国精神,才能创造大众喜闻乐见的高峰作品。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吴桐
文字编辑: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