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是江西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用来驱鬼逐疫、祭祀的民间舞蹈,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表演时间一般是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现存的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广大地区。傩舞历史悠久,成形于周朝宫廷的“大傩之礼”。对此,《周礼》中有过明确记载。
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帷舞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风格的舞蹈,按照地域的划分,傩舞可分为南丰舞和婺源傩舞、乐安傩舞。南丰傩舞在江西省南丰县个村庄流传,传播面极广,在当地民间流传中历经多次的演变。南丰傩舞历史由来已久,相传最早起源于汉朝。到了唐朝时,中国国力鼎盛,宫廷中傩祭规模更大。开元年间,唐玄宗颁布《开元礼》,对各地州县的傩仪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未朝时,维礼内容进一步的丰富起来,并将中国民间的判官、钟、小妹、土地、灶神等增加到难礼之中。元朝初年的诗人刘镗,在他诗作《观》中这样写道:“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详细地描绘了当时南丰县跳的情形。明清时代,民间傩舞活动十分活跃。清代,南丰傩舞受到其他文化的渗透,将喜剧表演、武术动作融入傩舞的表演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在新中国的重视下,对南丰傩舞展开全面的挖掘、整理行动,古老艺术再展新姿,之后多次参加国家、省级的表演活动,并多次获奖。
南丰傩仪动作结构复杂,主要由跳傩仪式、杂傩仪式等构成。跳傩仪式又由起傩、跳傩、驱傩等基本程序构成;杂傩仪式有“跳竹马”、“跳和合”及“跳八仙”仪式三种。南丰傩仪舞蹈种类众多,流传下来的舞蹈共计有82个,包括有单人舞《开山》、《钟道》、《哪吒》,多人舞有《跳判》、《健公健婆》,技巧舞有《演罗汉》、《观音坐莲》及舞剧节目《西游记》等。南丰跳傩除了舞姿多彩外,面具造型也是千容百态,有近两百多种,包括驱疫神祗、民间俗神、释道神仙、传奇英雄、精怪动物、世俗人物等各种面具。
所用道具也种类众多,可大致分为五类,兵器类道具包括斧、刀、枪等,法事类器具则包括铁链、桃剑、棕叶等,灯烛炮仗类道具包括火把、蜡烛等,食物供品类包括鸡、鱼、肉三牲等,生活用具类包括手巾、镜子、酒杯等。婺源傩舞民间俗称“鬼舞”或“舞鬼”,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风格独特,因为它兼容了中国民间各种文化,因此被称为中国古代舞蹈研究艺术史上的“活化石”,深为国内外专家所瞩目。最早关于婺源傩舞的记载来源于明王朝,关于它的起源各种说法不一。
相传,婺源傩舞是明朝程义春在外地当官时带回自己家乡的。程义春是明朝嘉靖年间进士,秋口长径人,他在担任陕西苑马寺郎时,将当地的傩舞带回了自己的家乡,并很快流传开来,而在民间,没多久就有了长径村“驱傩神班”,段莘庆源的“万顺班”和“人和班”等婺源傩舞组织,因此在历史上,当地曾经流传着“三十六难班,七十二狮班”的说法。据传长径村村门口有一柄古铜斧,斩妖祛邪时,举斧往谁家的大门上劈一斧,便彻底斩绝了一年之孽根,曾经丢失过牛羊或者曾经发生过牲畜流行疫病的牛棚猪圈,只需猛地一剁,从此六畜兴旺。
婺源傩舞舞者头上所戴的面具,最早用铜所铸,处处体现出狰狞之色。这面具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明朝末年,茶戏班前一个小孩戴着面具独自玩耍,后来面具再也无法取下来了,那孩子竟室息致死,村人便将那孩子连同面具一起下葬。当时人们把傩舞面具奉为“神”,开橱取难面具时,要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将绳子绑在橱门的环把上,站在两侧慢慢拉开橱门,然后敬重地把俺面具请出,封存帷面具时还要举行一套奠祀的仪式。
今日活跃在婺源乡间的傩舞,剧目有《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刘海戏金蟾》、《判官醉酒》等。通过对婺源傩舞多年的调查,共整理了维舞节目一百多个、面具两百多个。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现在存留下来的“驱难神班”的演员有19人,面具30多个,表演节目有24个。婺源傩舞节目反映面十分的广,如反映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舞蹈节目有《开天辟地》、《太阳射月》、《孟姜女送寒衣》等。
乐安傩舞主要在江西的安乐县地区流传。安乐县的东湖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城南30华里处,那里世代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跳维仪式,被当地人称为“滚傩神”,这项仪式条规森严,绝不对外流传,在当地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一直被当地人当作保境安民的仪式,并传承至今。当地村子中的唯神庙前,曾经写下过一副对联:“傩驱瘟疫丁盛畜旺,神佑乡里邑立村宁”。
东湖傩舞的面具同其他维舞不同,在舞蹈时并不遮住整只脸,而是遮住额部和下巴,共有猪嘴、鸡嘴、鹅王、东岳、判官、白虎精十八种面具,一支舞蹈乐队由12人组成,主要表演节目有《鸡嘴》、《猪嘴》、《板叉》、《唱文戏》、《捉鬼》、《牛魔王》,表演形式同样有单人舞、双人舞。东湖傩舞中的“猪嘴”、“鸡嘴”等动作造型。这些傩舞特点各异,但是都表现了当地的特色,傩舞在我国民间舞蹈艺术中,它是其中最为罕见的舞蹈,至今幸存的古老傩舞寥寥无几,其价值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