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艳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火爆出圈

脸上的妆容宛如复制粘贴古画,衣袂飘飘,胖胖的身体随着音乐节奏灵活扭动……

今年春节,一群“唐朝胖妞儿”从博物馆里“复活”,凭借一支舞蹈火遍网络。这支舞蹈就是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

“唐朝胖妞儿”是如何诞生的?

《唐宫夜宴》讲述了正值青春的女乐官在赴宴起舞的路上发生的趣事,将不为人知的可爱、顽皮形象、性格特点与禁锢下的宫廷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服装、造型采用极具特点的三彩元素,极大可能地还原历史,将观者代入到盛唐时期独有的美学空间,展示出三彩艺术之大美中原,大美华夏。

《唐宫夜宴》由年郑州歌舞剧院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的参赛作品《唐俑》改编而来,14名舞蹈演员的演绎让观众在欣赏“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别样风姿同时,感受到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

这群被网友称为“神仙小姐姐”的“唐朝胖妞儿”是如何诞生的?又为什么会被网友喜爱?

陈琳是郑州歌舞剧院的舞蹈编导,也是《唐宫夜宴》的主创之一。

从4岁开始习舞的陈琳十分喜爱中国历史文化。她认为自己和唐乐舞俑是同行,尽管相隔多年,“但艺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当我透过博物馆里的玻璃罩看它们的时候,就像是在和年前的前辈们对话。”

陈琳和团队成员每年都会到博物馆采风。当在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看到生动的唐乐舞俑后,她开始思考:如果舞蹈能赋予唐乐舞俑灵魂,它们会带领现代人看到一个怎样的大唐?

“复活躺在博物馆里的唐俑!”于是,陈琳团队便开始了古典舞《唐宫夜宴》的创作。

为最大程度还原唐俑的真实形态,从妆容、服饰到仪态、道具,陈琳团队对唐俑文物及古画进行了大量研究。

唐人以胖为美,而现代舞蹈演员都很纤瘦。让演员们丰腴圆润起来,成为陈琳团队面对的一大难题。

最终,团队选择在嘴里塞医用脱脂棉球来让演员们的脸完美地“胖”起来,又用海绵假体衣让身体“胖”起来。就这样,身着唐三彩色样纱衣、脸画风靡唐代的“斜红”妆容,胖胖的唐乐舞俑“复活”了。

新技术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唐宫夜宴》并不是为河南春晚专门创作的节目,也不是首次演出。被选中登陆春晚,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表示,除了这支舞蹈的诙谐喜感符合春晚喜庆、温暖、好看的定调外,主要还是基于一个大胆的判断——年轻人未必不喜欢传统文化,“只是看用何种方式去呈现”。

“《唐宫夜宴》中胖胖的乐舞俑们会嬉闹、会嗔怒、会搞怪,俏皮可爱的形象诙谐幽默,打破了传统舞蹈在观众心中唯美、抒情的固有印象。”在陈雷看来,这支舞蹈本身就具备创新的要素。

“我们立足互联网思维,运用融媒体手段呈现,事实证明,路子是对的。”陈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唐宫夜宴》这个节目呈现了三样东西——国宝、国风、国潮。“唐代小姐姐的服饰、律动,接近于文创版的唐朝宫殿,动漫的空间设置,完全是现代人想象中的美好样子,这其实代表的是国潮。”

陈雷认为,万物皆可融,用新技术、新手段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产生出迎合时代的作品,是一定能够被时代接受的。

唐朝少女博物馆奇妙夜

七大国宝惊艳亮相

这场美仑梦幻的大唐梦境,除了再现了大唐仕女的形象,舞台上还藏着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等七大国宝,就像是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

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商代后期前段,年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宫殿宗庙遗址西南侧妇好墓出土,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妇好鸮尊整体为一昂首挺胸鸮形(鸮,也作鸱鸮、鸱枭,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鸮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粗壮的两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个支点。鸮颈后有鋬,头部后面开一个近半圆形的口,上面有盖,盖前端有一站立状的鸟,鸟后有一龙。面中部及胸前中部各有扉棱一条。

整体以雷纹做衬地,蝉纹、双头夔纹、饕餮纹、盘蛇纹等交互使用。喙的表面和胸部饰蝉纹,颈两侧各饰有一条一身两头的怪夔,两翅前端各有盘蛇一条,蛇头呈三角形,蛇尾向尾部延伸与翅平行。颈后部、盖面饰饕餮纹,鋬下、尾上有鸱鸮一只。盖下边沿有内折的子口,可与器口相合。器口下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

从铭文可知,该尊是妇好的器物。妇好鸮尊共有两件,形制、纹饰、铭文亦基本相近,为一对。另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高45.9厘米,重16.7千克。

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春秋时期,年河南省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也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莲鹤方壶口为方形,高.5厘米,长30.5厘米,宽54厘米。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壶体四面还分别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

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翘首望着远方,造型灵动。

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新石器时代,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M号墓,也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距今年-年的河南贾湖遗址,是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年至年及年,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簪花仕女图

一开场的背景图为唐朝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这幅画展现了唐代宫廷嫔妃骄奢闲适生活的一个侧面。全图分为“戏犬”“慢步”“看花”“采花”四个情节。

簪花仕女图(局部)唐周昉

辽宁省博物馆藏

捣练图

在开场这段银幕下方的一张图是唐朝张萱的《捣练图》。

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在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捣练图唐张萱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备骑出行图

《备骑出行图》现藏于山东博物馆。该壁画出土于山东省嘉祥英山徐敏行夫妇墓。徐敏行夫妇墓是于年在嘉祥县英山发现的。此壁画绘在墓室四壁与门洞内外。

所画人物都用铁线描,平涂颜色。着色以重彩为主,个别处兼施淡彩。《备骑出行图》中四个侍卫像,姿态不同,表情各异,用笔简练劲健,可见其独特风采。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王希孟18岁时所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此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壮丽恢弘。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

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新华社发表评论称:

当潮不让,你最中!

河南牛年春晚出圈了,《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等节目广受好评。

春节期间,全国不少地方的春晚以及一些文艺活动,受到观众喜爱和热捧。

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焕发新生,是真正的顶级流量;它们不迎合、不媚俗、不煽情,因东方气韵而打动人心,传颂四海。

从文明古国到文化强国,最直观的体现在于文化自信的回归、东方文明的重塑,这是我们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时代风气的引领者,当亿万人民自觉热爱传统文化并由衷自信,这条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将永恒传续,我们也将手握通往未来的文明密码。

一支舞蹈

让沉寂多年的唐乐舞俑“复活”

带领今人去领略那个

开放、包容、自信的大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