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场舞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研究者将其历史追溯至古代的祭祀活动。《管子·轻重己》曾记载:“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
有文字记载的广场舞可以追溯到战国晚期,是古代统治阶级用来进行宗教祭祀的一种形式和手段,是原始生活和古代社会最为常见的智力活动之一。
进行祭祀时,人们常把自己装扮成动物、鬼神,并模仿其形态、动作,有时候甚至会表演一些富有神秘色彩的舞蹈。
另外一种说法更容易被人采纳,那就是说广场舞其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起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
古时,丰收之时即为重大节日,人们都有在活动中跳广场舞庆祝的习惯。
在唐朝统治者的带动下,广场舞的风潮也逐渐风靡全国。上至八十岁老人下至两岁孩童都在跳的“广场舞”——踏歌,即用脚踏地,边走边舞。这就是李白在《赠汪伦》中写到的“忽闻岸上踏歌声”。
唐开成年间,朝廷将12部儒家经典校订刻石,作为士子应试进士的标准版本,称《开成石经》,藏于长安务本坊太学。唐亡以后,务本坊太学被隔在新城(原皇城)之外,《开成石经》被弃于野。五代后梁时,《开成石经》被收藏于府城内原唐“尚书省之西隅”。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年),漕运大使吕大忠把《开成石经》由故唐尚书省西隅(今钟鼓楼广场西)移置于府城西南隅。宋徽宗崇宁二年(年),京兆知府虞策将文庙、府学、《开成石经》等碑刻一并迁建于府城东南隅,即今三学街西安碑林博物馆所在处。
有一年唐玄宗上元节张灯时,踏歌的场面十分壮观,助兴者不止有宫中人,还有隶属长安城的长安和万年两县的众多少男少女。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广场舞”并不是中国独有。当地时间年11月5日,法国巴黎,《江南Style》的演唱者Psy现身埃菲尔铁塔前的Trocadero广场前,与2万多名粉丝共舞,蔚为壮观。不知道将来,中国大妈们集体起舞的身姿,会不会出现在世界各地。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广场和公园的不断兴建,广场舞渐渐风靡起来。最开始时,广场舞是退休大妈们的“专利”,但是近年来,广场舞却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不再是中国大妈独霸的天下,也不再是排成一排排,甩甩手、踢踢腿那么简单,它开始变得“年轻”和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