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拉手舞
歌声委婉舞姿生风高山族高山族是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包括阿美、泰雅、排湾、鲁凯、卑南、雅美、赛夏及曹、邵等10多个族群,主要居住在台湾本岛中部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及兰屿上,其余散居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其中聚居人数最多的县份是福建省华安县。华安县高山族主要集中分布于仙都、华丰、新圩等三个乡镇。
高山族是个富于艺术天才的民族,其独特的舞蹈更令人赞誉不已。年6月,高山族拉手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渊源高山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多年前《北史·流球传》曾记载:“歌呼踏蹄,一人唱,众人相合,音颇哀怨,扶女子上膊,摇手而舞”。其早期的舞蹈,以反映狩猎和捕鱼活动为主,后期的舞蹈多数以表现农耕兼渔猎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劳动舞,具有鲜明的原始舞蹈的色彩。无论劳动、恋爱、婚宴、节庆、祭祀等,都有歌舞抒情寄意。
艺术特点高山族舞蹈动作比较简单,节奏特别鲜明,具有明显的原始舞蹈风格,将内心的喜悦全部倾注于歌舞之中,内在节奏体现于外部形体动作上,形成一种颤动的舞蹈律动特征,结实有力,具有一种天真烂漫、热情奔放的动人美感。
高山族支系较多,所以表现在音乐歌舞上的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歌舞形式有以下几类:①阿美族的《拉手舞》,是高山族在节日、婚礼时的自娱性舞蹈,形式自由,3-5人即可作舞。②泰雅群体的歌舞形式为《祭舞》和《酒舞》两类,在举行隆重的“播种祭”和神节庆典时,能歌善舞的泰雅男女,在兼有领唱、合唱歌曲伴唱下,男女共舞。③布衣、曹和赛夏群体,在各自的祭礼活动中,载歌载舞的圆圈舞蹈是主要的自娱形式,具有代表性的《杵舞》实际来源于布农民众的传统“杵乐”。
此外,《纺线舞》、《筛米舞》、《婚礼舞》、《甩发舞》、《竹杆舞》、《陀螺舞》、《刺球舞》、《叶琴舞》等高山族舞蹈均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传承保护高山族舞蹈具有杰出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具有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质,印证了高山族与古越人同气共俗,源生一脉。加强对高山族舞蹈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交流,对于增强海峡两岸文化认同,促进祖国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END(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