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伎艺人群体是中国通俗文化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极大丰富了宋代城市的风貌。宋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都市的兴盛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对文娱伎艺人表演水平及伎艺内容的要求比之前代有了更高的要求。
来自民间的伎艺人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娱乐行当中生存且千古流芳,并赢得了广大市民阶层尤其是底层的喜欢和颂扬,足以说明其艺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烙下了厚重的时代印记。这里简单介绍几种伎艺人
一、影戏伎艺人
影戏是一种古老的,在民间有广泛影响的艺术。中国影戏历史悠久,学术界对影戏起源形成有不同的见解,未有定论。有汉之说,也有唐代之说。唐之前对影戏的记载未见于典籍。但宋代笔记却详实地记载了影戏。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崇宁、大观以来影戏艺人的姓名,以及“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
此外,洪迈的《夷坚志》、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的《梦梁录》等笔记中,都记载影戏伎艺人的表演以及行业组织等情况。影戏见于典籍始于宋朝,且因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而走向成熟。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影戏源自宋代。持此观点的如孙楷第:“影戏在宋以前既无可考,则论影戏宜自宋始”。
北宋是影戏的最早繁盛地,但是中国影戏究竟发端于何时,有待学者进一步探究。宋代从事影戏的伎艺人因影戏品种多样也分门别类。宋代影戏分为手影戏、大影戏、小影戏、皮影戏、纸影戏等。手影戏是伎艺人手脚灵巧的游戏,伎艺人主要靠双手表演,模仿各色禽鸟形貌。
如南宋洪迈《夷坚志》卷3所载,生动记载了手影戏伎艺人的表演,伎艺人手法技巧亦很熟练,令人称颂。在宋人笔记中,其它影戏的伎艺人艺术表演形态也很丰富。影戏在宋代发展并走向成熟,得益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戏又以其丰富性反映出宋代社会的包容和发展,影戏伎艺人不断地推陈出新,满足市民如饥似渴的休闲娱乐的需求。正是社会发展催生了艺术并使之渐趋成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中有一方铜镜,镜背面铸婴戏傀儡图。据纹饰与造型、人物服饰看,该镜应是南宋制品。镜中以双杆拉一横幅帷帐,有一女童两手各执以杖头傀儡作表演状。这实是对宋代影戏演出形象的反映。
二、歌舞伎艺人
《宋史·乐志》:“有宋之乐,自建隆讫崇宁,凡六改作。”由于宋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完善,宋代歌舞较前代更加完善,歌舞演艺得到了长足、迅速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歌舞和唐代一样,分宫廷雅乐和民间歌舞。
宫廷歌舞包括祭祀典礼雅乐和筵飨中观赏性质的歌舞。虽然宋代的歌舞发展规模与前代相比稍逊之,舞蹈形式却很丰富。这两种不同的宫廷歌舞是宋代宫廷雅乐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舞蹈在宋代有了很大的进展,以宋代“队舞”的艺术水平最为专业。
“队舞”标志着宋代宫廷舞蹈在音乐及歌舞中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因为统治者始终奉行“乐以侑食,不可废也”的正统礼仪观念,队舞人数多,规模大。《宋史》中载队舞的规格:“队舞之制,其名各十。小儿队凡72人:分柘枝等10队;女弟子队名少女组成,分为菩萨蛮等10对。衣五色绣罗宽袍,戴胡帽,系银带.....”。
队舞成员要求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表演。表演“队舞”之多,人数之多其演出场面之大,是其它伎艺不可比拟的。民间舞蹈种类亦非常丰富,通常是业余的舞蹈队在节日或者街头演出。主要有舞旋、花鼓、剑舞、舞蛮牌等等形式。
代表性的有《村田乐》、《划旱船》、《讶鼓》、《舞鲍老》、《十斋郎》、《扑蝴蝶》等。宋代的民间舞蹈较之前代,娱乐性是其一大特色,主要集中在街头巷陌。“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用新奇的舞蹈吸引观众,形成万人空巷的娱乐境地。
三、傀儡戏伎艺人
《都城纪胜》中记载的傀儡戏有:“悬丝傀儡”、“水傀儡”、“肉傀儡”“药发傀儡”、“平面傀儡”等。“悬丝傀儡”又叫“提线木偶”、“杖头傀儡”。木偶一般约一、二尺左右,有手无足,手部用两根竹竿作支架,表演者用棍支起木偶并操纵其动作。
傀儡戏的表演,着重在内容上,《梦粱录》载:“凡傀儡敷衍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傀儡戏表演历史悠久,到宋代已达到全盛时期,在民间的瓦子勾栏伎艺演出中,占据着重要的一环。
其中年,河南省济源市出土的两件三彩枕的“悬丝傀儡”,右侧一挽双髻小孩,手提悬丝傀儡,中间和左边二婴孩为之吹笛和敲击伴奏,看似简单形式的悬丝傀儡,实则或是婴孩模仿傀儡戏演出而耍之,亦能反应当时悬丝傀儡发展的水平。
宋代的社会环境孕育了傀儡戏的繁盛,傀儡戏不仅服务于宫廷贵族,而且走入民间融入社会生活。《梦粱录》云:“仅在临安一城,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有官巷口、苏家巷等二十四家傀儡在街头演出”。黄庭坚在《傀儡诗》也说道:“万般尽被鬼神戏,看取人间傀儡棚。烦忙自无安脚处,从他鼓笛弄浮生”。可见傀儡戏在民间受欢迎的程度。
傀儡戏作为宋代百戏伎艺的一种,要想窥探其活动面相,伎艺人的演出能很好地提供这方面的素材。傀儡戏演出分为宫廷娱乐性演出还有民间演出。民间傀儡戏演出基本集中在瓦舍勾栏中。《东京梦华录》卷5“京瓦伎艺”条载:“杖头傀儡任小三,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宋代市民乐此不疲地观赏傀儡戏,说明傀儡戏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
傀儡戏在瓦舍中“敷演烟粉灵怪故事、铁骑公案之类……大抵多虚少实,如巨灵神朱姬大仙之类是也。”这是以傀儡戏演故事的情节,用傀儡代抒世人的心声。傀儡戏伎艺人基本上演绎的是一些神怪故事,从黄庭坚说其“从他鼓笛弄浮生”到张耒“几回弄罢凄凉”,可见傀儡戏的“美”与“奇”。
傀儡戏伎艺人除日常固定演出之外,民俗假日也是循例要演的,《东京梦华录》卷6“元宵”条记载,汴京的庆祝场地在宣德楼前的广场。
众多的节目形式中,有李外宁表演的药发傀儡。这种傀儡体型较大、移动不便、设置操纵复杂,并不适合做经常性的演出,在大型的庆典中却能很好地活跃气氛。
范成大的《请息斋书事三首》中,“刻木牵丝罢戏场,祭余雨后两相忘”,可以看出,除在民俗表演傀儡戏之外,傀儡戏也被用于云祭的工具。傀儡戏在民间更多的是寺庙聚会表演。在地域性寺庙赶场,在当地有很高的信众群,每逢庙会,都有文娱活动,傀儡戏亦在其中。民间傀儡戏与宫廷伎艺相互切磋交流,成就了傀儡戏的兴盛。
宫廷傀儡戏伎艺人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帝王的喜爱,上行下效,帝王喜欢什么百戏也大多应承。“宫中进倡优傀儡,以奉帝游宴”;“宫中频数,倡伎傀儡,得入应奉”。帝王除日常召见看赏傀儡戏,帝王寿辰、节庆自然少不了傀儡戏的应奉。
民间伎艺人表演的伎艺,取材于市井生活,也真实反映了市民的生活动态,反映宋代基层社会的诉求。伎艺人向市民阶层传播的种种观念,得到市民一定程度的追捧。于是乎,中国早期的市民文学就产生了。市民文学迎合了市井群众文化娱乐的需要。因此从宋代起,留下了式样繁多的民俗精品。
如王灼《碧鸡漫志》卷2称:“长短句中作滑稽无赖句,起于至和;嘉祐之前犹未盛也。熙、丰、元祐间,兖州张山人以诙谐独步京师,时出一两解”。据史料记载,在至和、嘉祐之前社会上并没有十七字诗盛行,在熙、丰、元祐间由于张山人的出现,故盛行一时。
还因为张山人的说话风格多讥讽,到南宋末年,流风遗韵依然为人道之。张山人在独步于京师三十余年,评议朝政,针砭时弊,为时人所推许,时至南宋末,亦为时人道也。正因为像张山人这类的滑稽艺人演艺素材源于市井,关怀市井民生,因此他的作品符合了大众对娱乐戏耍的精神要求,才有了经久不衰的传唱。
四、总结
两宋时期,由于对文娱表演伎艺的管制比较宽松,看似小众的百戏伎艺也得到发展,由于帝王的喜好,傀儡戏、幻术、影戏等等在宫廷乃至民间大放异彩。士大夫阶层的喜好引起文化娱乐兴起,推动了市民对文化娱乐消费。看似是一种追求娱乐的盛宴,实际是想要暂时摆脱现实的困扰和束缚,追求精神上片刻的宁静和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