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川军冲击荷花奖,8部作品各有哪些

永远的诺苏

永远的诺苏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李婷摄影报道)8月10日,在西昌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进入最后一天,当晚将角逐出最终比赛结果。本届比赛共选出51个作品进入最后决赛,其中四川团队共有8个节目,分别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的《一个都不能少》《挽歌》《永远的诺苏》,甘孜州民族歌舞团的《格萨尔仲肯》,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乐山文广演艺有限公司的《生如夏花》《父亲山》,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的《天鼓》,四川青年艺术团的《在路上》。这些作品在比赛中有哪些打法?有怎样的创作巧思?记者提前打探。

格萨尔仲肯

格萨尔仲肯

《生如夏花》:萃取民族舞蹈基因,凝结艺术化精品

8月9日晚,《生如夏花》作为四川第二个登场的节目,以96.99分为后面表演的四川团队树立了一座标杆,在当场排名第三。被中国舞协副主席、著名舞蹈编导丁伟称赞为“是充满艺术感的舞蹈哲学作品。”也被不少观众点赞。

《生如夏花》主要展现彝族女孩成年、成熟的人生历程和蜕变,展现彝族女人坚韧的性格和阳光般的生命色彩,生如夏花般灿烂。“就像坚硬的磐石里开出了鲜花,展现出顽强的民族生命力。”参与创作的国家一级导演马琳说道。

舞台上,少女们身着深灰色的彝族长裙起舞,但一掀开裙底,荡漾起的是鲜红色如花蕊一般内衬,这种颜色的强烈对比,瞬间让舞台绽放出一种生命冲击力。《生如夏花》并不是简单地把传统彝族舞蹈搬上舞台,而是以艺术化编排方式,将彝族舞升华,最重要的是,将舞蹈赋予了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展现一种璀璨绚烂的生命选择。

此外,讲述藏族民间说唱艺人《格萨尔仲肯》、致敬冷茂弘的《永远的诺苏》等作品,也是将原汁原味的藏羌彝舞蹈,进行专业化的提升,淬炼出艺术质感。

《天鼓》:高校力量“异军突起”,向老百姓求教的“舞蹈课堂”

今年高校舞蹈团队的作品,也成为“荷花奖”参评作品的一大亮点。比如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今年“荷花奖”的参赛作品《天鼓》,这部作品日前在西部五省区藏区舞蹈展演中夺得第一名,将于8月10晚演出。

《天鼓》是藏族男子群舞,由该校舞蹈学院男班学生表演,将印有民族特色花纹的大鼓系于演员背部作道具,在动作设计上也与鼓产生紧密联系,这也是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表演系的作品第一次挺进“荷花奖”。

该作品指导教师、编导之一乔琦介绍,作品在藏族经典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加入前翻等具有观赏性、技巧性的动作,同时将藏族鼓槌与藏族皮袖的元素结合,以展现男子的力量美和心中纯净的信仰。有意思的是,这部舞蹈作品的表演者大多是“95后”“00后”,最小的只有18岁,很多孩子们其实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藏族人,但团队先后前往不少高原地区采风,“当孩子们真的看到了蓝天、白云、草原、牦牛,课堂上的知识,练功房里的动作,一下子活了起来,大家体会也就更深。”乔琪说道,这次比赛结束后,团队还将赶赴浙江参加“桃李杯”舞蹈比赛。“民族民间舞就是向老百姓学习,向生活学习,这是民族民间舞的魂和根,孩子们也在一次次采风,一次次舞蹈比赛中,不断成长,逐渐成熟。”

《挽歌》:舞蹈映照现实,缅怀木里“烈火英雄”

8月9日晚的比赛现场,观众席里传来了阵阵低声的啜泣声。当晚彝族舞蹈《挽歌》,是献给凉山木里火灾的30位牺牲消防队员的作品。舞台上,整部作品并没有直接表达烈火、死亡和队员,而是用消防头盔、缅怀消防队员的亲友和老百姓进行侧面表达。

“感动!这个现实题材的作品,有很强的民族民间舞风格。同时也让我想起当时很多当地老百姓自发走上街头,缅怀牺牲的消防队员的场景。”中国舞蹈协会主席冯双白说道,舞蹈中穿插着彝族旁白,意思是“你是妈妈的儿子,你是孩子的父亲,你们那么年轻,你们走了,多么悲伤,你们是人民的英雄。”这种彝族舞蹈的突破和创新,是民族民间舞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本次比赛中,不少四川舞蹈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