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钢筋工黄师傅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我在一家国营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工作,那个水电站工程项目在绍兴的沃州高原上。作为技术人员,在进行隐蔽工程验收过程中,要和现场工种带班的人打交道,老师傅黄良浩负责钢筋安装。
老黄精瘦、个子不高,一身工作服,安全帽、防护手套、劳保鞋标配。他指挥工人们按照要求布置、绑扎钢筋。需要焊接的地方,他会亲自动手,一手拿面罩一手拿焊钳,黄师傅焊接的钢筋,敲去表层保护膜,焊缝光洁、致密,与钢筋构件浑然一体,完美得就像用熔炉里的铁水浇出来。每次验收,钢筋的规格、间距、安装位置和连接等很少有需要整改的情况。
电站厂房水轮机蜗壳周围的混凝土通常都进行二次浇筑,那里面螺旋式变化的钢筋无论规格、长度、密度、走向是三维立体变化的,毋庸置疑,这是水电站工程施工的重要部位。黄师傅站在仓面上,地上铺着图纸,俯视仓内。工人在下面听他指挥,安装、绑扎钢筋。这时,他就像一位将军,哪里有差错,他就会指着那里的人吼叫;尽管黄师傅一口广东腔,态度凶横,手下的人都明白、接受。
十几年后,也就是二十一世纪初,建筑行业实行了工程监理制度,我才知道焊缝里会有沙眼、气孔、夹渣、咬边这么多毛病,这个时候老底子的国企多已改制,企业要“甩包袱”,不再保留固定的工种熟练人员。自那以后的二十几年里,因为工程施工的专业分包、人员流动频繁,工程现场施工的熟练工人队伍出现了断层,现场施工工艺质量低下。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在特区看到建筑行业协会组织的工匠技能比武;显然,已经有关方面已经意识到了各个工程施工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如果黄良浩师傅还在世,他一定是钢筋工中的“祖师爷”,是时下通称的“大神”级人物。
冲洗工老蒋
拿着水枪洗地似乎是一个最简单的工作。我原来所在那单位有这样一个岗位,就是给大坝、厂房、隧洞等所有的岩石基础面冲洗。记得冲洗工老蒋是东阳人。
岩石基础开挖达到设计位置后,首先由省水电勘测设计院的驻场人员现场检查,地质工程师拿着一个小榔头敲击每一处存在节理裂隙的岩石,根据声音,每一块松动的小石头都被清理出来。全部检查完毕后,老蒋开始工作。
老蒋冲洗基础过程中,配合浇筑工作的混凝土拌合机工、铲车工、浇捣工、木工等各工种人员各就各位。老蒋手臂上缠着白毛巾,端着水枪先将浇捣仓四周的模板湿润一圈,再冲洗基础。老蒋眼睛盯着前方,水枪在岩石上移动,树枝、木屑、废纸、泥土都被一扫而光,射流会在含土的石头夹缝来回冲击,少量检查遗漏的松动小石头被冲出来,老蒋把这些东西一一收拾进提桶。冲洗结束关闭水枪后,老蒋用毛巾将每一处小水洼里的积水吸干,挤在提桶里。冲洗合格的标准是老蒋手里的毛巾贴着岩石没有污渍。
基础冲洗完成,老蒋将水枪甩到仓外,将提桶杂物倒在仓外,仰起头狠狠地吼一声:“好啦!”于是,工地负责人下命令开始浇筑。
基础冲洗是一个已经消失了的简单工作,不是它的工作难度,而是老蒋那种工作态度。现在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可能认为不值得这样做,不屑于这样做。包括水电勘测设计院的地质工程师是否有这样的传人?
那时国内还没有监理单位监督施工质量,现场质量由施工单位内部自行控制。
荷花地老篾匠
篾匠的工具主要有篾刀、剑门、刮刀、篾添、杆钻等,大体就这些。老篾匠兰叶丈公是我们族亲,辈分高;各家有篾匠活会提前找兰叶丈公商量,他会告诉你要购买的毛竹用量,另外需要的少量红藤、广竹和塑料藤等,他会带过来,给材料费就行。
小时候,我经常看到兰叶丈公在三透九明堂的大厅里,给各家做篾匠。一支毛竹到了兰叶丈公的手里,只要一把粗厚的篾刀,就可以利索地把毛竹分解成宽窄合适的竹条,再将最内部的篾白部分分离出来,篾白就是废料。留下中间到外表部分,就是牢韧的有用材料,这部分竹片按照由表到里分层,分成厚度合适的篾青、篾黄。分层分粗分和细分两道工序,粗分就是将篾青和篾黄先分成较厚的篾片,然后将厚片进行二次细分。细分这个工序最能体现篾匠的手艺水平。细分需要耐性和眼法,兰叶丈公细分厚片的时候,先小心地用篾刀将厚片开口,然后一手拿篾刀卡着厚片口部,一手送粗料,嘴里咬着细分开的一层篾料,另一层篾料贴着刀面拉开。兰叶丈公细分篾片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我们看着已经很薄的篾片,兰叶丈公照样可以把它一分为二。
篾青是毛竹的最外层,是最好的篾料,细分好的厚度一般在0.2-0.6毫米,用在重要部位,主要用于制作韧性要求高、使用寿命长的家庭用品、用具,比如篾席、畚斗、篮兜、筛子等。篾黄比起篾青材质较脆、分层稍厚,最后的厚度一般在0.5-2毫米不等,主要用于编织方箩、米簸、大笪、小笪、大簟、小簟。
剑门像一对匕首,刀口锋利,兰叶丈公用榔头把剑门的尖头钉进木凳,调整好宽窄。细分的篾片通过剑门拉拔调整成统一的宽度。从剑门出来的篾片还需要进行刮光。兰叶丈公把直角形的刮刀固定在凳子侧面,将篾片放好,上面用一块竹片压着。兰叶丈公脚踩竹片,将篾片一下一下抽过去,这个工作有时需要反复,多抽拔几次,直到光洁度合格。刮光是篾片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加工完成的篾料柔软、光滑、发亮、随意弯曲。
根据篾器用途不同,选择篾青和篾黄、或者两者相间编织,大面一般都以斜纹编织。兰叶丈公蹲在地上编织篾席、竹簟,拿着篾添牵引篾片,手法熟练,动作灵巧。兰叶丈公俯着身双手穿梭之际,成排的篾片在那舞蹈,很神奇。兰叶丈公编织的篾制器具用品有篾席、方箩、畚斗等,篾片排列整齐、服帖、紧致。
邻居们都说兰叶丈公编织的篾席光洁,夏天睡着舒适,与方箩、畚斗、篮兜等很多篾器一样,使用几年之后篾片由本色变成了暗红色,非常古典。
方箩、畚斗、米筛、米簸、竹笪等篾器沿口部位、竹簟的两端会用双层毛竹骨料夹住收口收边,这部分骨料叫“夹”。竹夹需要和整片的造型连成一体,这时就用到杆钻在毛竹骨料上钻孔,然后用红藤、广竹或塑料藤等藤制品穿孔、绑扎牢固。兰叶丈公所用的红藤是采自天台山上的一种野生藤,经过晒干、浸泡再晒干处理的红藤非常牢韧,不会老化霉变,好的篾器一般用红藤收边收口。兰叶丈公的篾器藤料绑扎位置准确、间距均匀、妥帖服眼。
方箩、畚斗、篮兜用于装粮食或食品,因为有承重,需要在器具转角或者底部设置受力的肋骨,叫“扦”。扦骨通常是竹片去除篾白之后的牢韧部分。扦骨和竹夹连在一起,形成篾器的整体骨架,骨架除材料按照造型用刀削加工之外,还需要进行过火弯曲定型;另外,篮兜和小畚斗的手柄(掼),也需要过火弯曲定型。兰叶丈公制作的篾器沿口竹夹和扦骨牢固挺括、手感舒适、造型顺眼。
兰叶丈公会制作我们那儿家庭所有用途的篾器,各种篾器都有他一贯的规格、造型。包括挂在墙壁上米筛、糠筛、米簸,放在柜子里的各档畚斗、篮兜,摆在地上的大小方箩,靠墙的竹簟竹笪。荷花地方圆十几里的乡村,家家户户都请兰叶丈公做过篾匠活。在那个年代,这些篾器的齐备程度也是农村家庭物质条件的象征。兰叶丈公制作的篾器品质牢固、款式大方、经久耐用,很多家庭会用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即使局部破损,也可以找他修补。兰叶丈公晚年曾经带过一个徒弟,但似乎没有将手艺坚持下去。现在我们老家的农村家庭大多已经不种田地,用不着这些篾器了。
在这个各地主张申请“非遗”的年代,我曾经到过一些民俗村旅游参观,我很想买到像兰叶丈公当年做的篾器。可是,每个地方的篾器都有传统、习惯的造型,再也见不到兰叶丈公当年做的那些款式了;关键是那些人的手艺绝对不可能有兰叶丈公那么精细了。
兰叶丈公早已不在人世,非常惋惜的是他的手艺也失传了。四邻家里留着的由兰叶丈公制作的篾器成为绝版珍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