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人抬棺从年初火到现在,其背后是什么

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m.39.net/disease/a_5470792.html

#世界文化发展日#

年年初,一段“黑人抬棺”的魔性舞蹈在b站、抖音等各大视频网站迅速走红。鉴于它一直火到现在,已经人尽皆知,具体内容我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它作为世界各地丧葬文化之一,既独树一帜,又体现着一种相通的内涵。

那么,它为什么那么火呢?我想原因如下:

一是它的舞蹈本身比较魔性,又配上了魔性电音《Astronomia》,相得益彰。

二是它适用于各种“作死”的场合,尤其是疫情期间,可以用来警告人们不要出门;自从黑人抬棺一出,评论区本土的唢呐队都濒临失业了。

三就是人们对这种截然不同的异域文化的惊讶。欢快的舞蹈,在(我们固有认知中的)葬礼上,其实颇具一种反差萌。一般来说,葬礼都是悲伤的、庄重的,“坟头蹦迪”等说法都是用来讽刺和调侃的,怎么还有地方真的这么干?

这其实就是加纳所特有的“喜丧”习俗。非洲人重视亡灵,这一套“专业服务”价格不菲,但死者的亲属们还是愿意竭尽所能,为死者献上最后的舞蹈。死者本人活着的时候,婚礼的价钱可能都没花这么多。

这么欢乐的葬礼,一方面是为了取悦死者,另一方面是认为死者并没有消失,而是走向了重生——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近代美国,种植园的黑奴也把喜丧习俗带到了那里,但此时,它又有了另外的含义。

那时黑奴往往受到非人的待遇,死亡也是常有的事。可以说,活过每一天都是幸运的。如果有黑奴死了,他的同伴们也会为他举行简单的葬礼。他们送葬途中伤心欲绝,以告别同伴,对他的不幸感到悲痛;归来途中却载歌载舞,以庆祝自己依然活着。这时,他们欢庆的不是死者,而是生者。这些葬礼音乐甚至成为美国黑人音乐的起源之一。

透过黑人抬棺文化,我看到了对于“重生”的信仰。对于死亡,世界各地的人们态度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同,但这种对“重生”的信仰,却是一致的。

说到重生,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转世轮回”。人死之后,来到地府,喝孟婆汤,忘掉前世记忆,然后投胎到下一世。这种轮回的思想,来源于佛教。那么在佛教产生之前,中国古人又怎么对待死亡呢?

其实“重生”并不单指转世。死去的人没有真正消失,而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也是一种“重生”。

在原始时代,人们就认为死去的人并未真正死去。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有一种用来装殓夭折孩子的陶罐,上面竟然有气孔。

而到了文明社会,人们也会“事死如事生”。传说中的秦始皇陵,和人间据说别无二致。西汉的马王堆汉墓,陈设也是应有尽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这幅帛画:

它具有的就是“招魂”和“引导升天”的功能。马王堆汉墓位于楚地,招魂也是楚文化所特有的仪式。屈原就曾作《招魂》,是为了给楚怀王招魂。经过了招魂,魂魄才能回到躯体上,然后升天,进入死后世界。

辛追夫人的遗体保存如此完好,对她的魂魄升天是十分有利的。不过在这点上,做得最好的自然还是古埃及人。

埃及法老死后,他的内脏被掏出,放到另一个罐子里,身体则用香料“腌制”,裹起来。他们相信的“重生”是最绝对的,不是转世投胎,也不是进入死后世界,而是真正的借尸还魂。

在埃及人看来,尼罗河就是生死之界。人们居住的地方往往在东岸,而金字塔和普通的坟墓都建在西岸。人们向太阳一样,东升西落,再返回,周而复始。

不过,这样绝对的重生还是比较少,相信死后世界的才是主流。古希腊神话中有冥府,日本神话中有黄泉国,西方基督教徒相信天堂。西方人还喜欢在陵墓上塑一座死者的躺卧像,仿佛他从未死去。

这个雕像分为两层,上方是生前的形象,下方是死后的形象。

其实,面对死亡,悲的是离别,喜的是重生。无论喜还是悲,其背后都是对“重生”的希望,即不愿死者真正离去的希望。

悄悄求个点赞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731.html